這棟極簡主義建筑為未來主流建造方式提供了優雅范本
在新加坡富人區武吉知馬,一座獨特的混凝土建筑與周邊90年代聯排別墅的裝飾性立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座名為QR3D的住宅是新加坡首座全3D打印房屋,占地6130平方英尺(約570平方米),四層七臥,既是創新展示館又是家庭居所。
"我們想超越單純的技術演示,"Park + Associates創始人林君博表示,"技術驅動建筑往往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千篇一律追求效率,要么實驗性過強喪失宜居性。我們尋求更微妙的平衡。"
(圖片來源: Derek Swalwell)
走進這座非凡的3D打印住宅
這個歷時兩年的項目與本地3D混凝土打印專家CES_InnovFab合作完成,正值新加坡建筑業面臨疫情后勞動力短缺與成本飆升的關鍵時期。林君博對替代建造方式的長期興趣——尤其是可能應用于主流建筑的技術——使他以常規住宅設計流程開啟項目,后期再為打印工藝調整方案。
建造過程采用雙軌制:部分墻體在現場打印,設備需躲避熱帶暴雨逐層堆疊混凝土;其他構件則在工廠預制后運輸組裝。傳統施工中支木模、砌磚、抹灰的工人大軍在此消失無蹤。
(圖片來源: Jovian Lim)
最具挑戰的是近六米高的錐形采光井。"傾斜部分我們改用打印'磚塊'拼接,"林君博解釋,"特定角度的混凝土容易坍塌。在快干配方成熟前,這種模塊化方案解決了技術瓶頸。"
"這是我們的首次3D打印實踐,"他坦言,"需要比傳統方法更多的即時創新——比如在貼鄰墻體的狹窄空間調整噴頭軌跡。但正是這些實時解題的過程令人著迷。"
顛覆傳統的建造革命
與傳統施工需要數十個工種不同,3D打印一面墻只需單一工序——無需木模、磚塊或二次抹灰。這種方式減少了90%的建筑垃圾、60%人力成本,同時降低噪音、揚塵和運輸頻次,林君博認為這些優勢將加速技術普及。
建筑的熱調節系統巧妙適應熱帶氣候:采光井既是視覺焦點,也通過煙囪效應將熱空氣引至渦輪排氣口。"我最愛餐廳上方的光影劇場,"設計師說,"暴雨時戲劇性十足,黃昏時令人沉思,每頓餐食都伴隨新的光線敘事。"
(圖片來源: Jovian Lim)
空間以采光井為核心展開交響:層高從露臺區3米到家庭廳5米起伏變化,混凝土殼體中的意外框景不斷引導視線。材料選擇低調詮釋可持續理念:結構混凝土與打印部件協同工作,地板混合大規格瓷磚、再生復合材料與工程木料,甚至將本地石材商的廢棄大理石塊變作衛浴間地坪。
西墻與鄰宅共用以避開烈日,深挑檐遮蔽東南向空間,臥室小窗減少熱負荷。熱泵熱水器運行時產生的冷空氣還被循環利用至頂層房間。
裸露的工藝美學
最大膽的顛覆在于對技術痕跡的保留。層疊的打印紋路如地質剖面般裸露,拒絕任何粉飾。"當代建筑癡迷完美飾面,"林君博撫過墻面起伏說,"我們慶祝建造過程本身——你可以直接閱讀這棟房子的生成密碼。"
這位先后就讀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CL巴特萊特建筑學院的設計師,將QR3D視為長程探索的一站。他試圖證明:3D打印不僅能用于城市主流項目,更能創造高質量的情感空間;新技術打造的住宅可以歷久彌新。
(圖片來源: Jovian Lim)
"技術已準備就緒,現在需要的是教育普及與研發投入,"林君博說。他的事務所正同步推進新加坡多代居宅邸、斐濟"睡巨人山"生態靜修所等多元項目。而QR3D最終成就了一種獨特的矛盾統一:既是技術飛躍又充滿人性溫度,如同一首用混凝土書寫的詩歌,在家的語言中凝固了創新與記憶。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