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塑造工具,而后工具塑造我們。?
——馬歇爾·麥克盧漢
如今,我參與的幾乎每個項目都涉及人工智能。我們不僅用AI加速工作流程、驗證想法或總結筆記——更將AI功能直接融入產品設計中。
它甚至滲透到了招聘領域。最近的設計面試中,話題總繞不開AI:“你在用AI嗎?”?“它是否替代了你的部分工作?”?“我該擔心嗎?”(最后這個問題雖未明說,但從眼神中不難察覺。)
這很正常。行業格局正飛速變化。AI已非“未來趨勢”——它已坐在會議室里,對著文檔指指點點。是時候停下來思考:究竟什么在變?什么依然關鍵?在這新奇世界中,怎樣的設計師能脫穎而出?
攝影:Lauren Mancke?來自?Unsplash
變化何在——工具、節奏與期望
設計師總在適應新工具。但這次,工具會“回嘴”了。它們生成界面、撰寫文案、分析反饋,甚至主動提建議——有時無需被要求。方便嗎?當然。有點嚇人?確實。
以下是一些顯著變化:
工具成了“隊友”:我們不再只是使用AI——還要調教它、編輯它的創意、爭論它的語氣選擇,偶爾懷疑它是否在“洗腦”我們。(其實并沒有。大概吧。)
工作進入“渦輪模式”:一個指令就能完成過去數小時的工作。這很棒,直到你發現老板現在要求午飯前提交三版方案,外加一個“活潑”變體當彩蛋。
數量不再是問題:當5秒生成50版布局時,真正的挑戰是找出哪一版不像咖啡因過量的松鼠做的。
簡言之,效率提升了——但質量仍取決于我們。
攝影:Austin Distel?來自?Unsplash
不變的核心——且比以往更重要
盡管AI帶來劇變,有些東西始終未變。事實上,設計中最關鍵的部分正變得更加重要:
優秀設計師定義真問題:AI擅長輸出答案,但若無人提出正確問題,我們只是在錯誤方向上加速狂奔。
品味依然決定高度:審美、判斷力、文化敏感度——這些來自多年經驗,而非機器學習。AI能復刻現有內容,但尚不能創造新意義。
設計仍是“人”的工作:它是協調、是引導、是應對法律部Steve的臨時需求。再多的自動化也無法優雅處理這些。
所以,基礎技能永不過時。在AI生成的海量成果中,它們恰是我們需要的錨點。
攝影:Solen Feyissa?來自?Unsplash
新興設計技能樹
設計師無需成為提示詞工程師或機器學習專家,但必須理解AI的能與不能:
AI通識:不必會Python,但至少該知道語言模型是什么,再讓它重寫你的用戶引導流程。
數據意識:設計AI產品時,你面對的是訓練集、概率輸出和反饋循環。基礎統計常識很重要。
為不確定性設計:AI系統的輸出未必一致。我們不僅要設計界面,更要設計行為邊界。
倫理素養:AI能做很多事,不代表它應該做。設計師需在產品上線前提出尖銳問題——以免它登上Reddit頭條。
** curation(策展)能力**:當AI能無限生成時,價值在于知道不發布什么。
這些技能無關復雜工具,而關乎適應性思維——讓你在任何“AI腦暴會”中保持價值。
攝影:Alicia Steels?來自?Unsplash
“算法背鍋”時代的設計倫理
談談真正的倫理問題——不是“別用漫畫字體”那種,而是重大抉擇:
AI系統正決定我們所見、所薦、所藏、所推。設計師已無可避免地參與其中:
偏見不會消失——只會規模化:數據有偏差,AI產品必然有偏差。這不是漏洞,而是數學的現實后果。
不透明是UX問題:若系統決策讓用戶困惑,你不能甩鍋說“哦,是模型干的”。
中立性不存在:每個自動化決策都內置價值觀。假裝中立意味著別人替你做了選擇。
尊嚴是新北極星:無論是AI客服、推薦引擎還是隱形引導——我們都在影響真實行為。別做得太驚悚。
倫理設計不再是附注,而是核心能力。
攝影:Kaleidico?來自?Unsplash
角色重塑:從“像素搬運工”到戰略塑造者
隨著AI接管執行層,設計師更需聚焦戰略級難題——那些工具(目前)無法自動化的、棘手的、關乎業務本質的工作:
系統思考者:在數據、用戶、算法交織的生態中,預見連鎖反應。
問題定義者:在AI生成千種方案前,先厘清真問題是什么。
價值轉譯者:在工程師、法務、高管的語言間搭建橋梁。
倫理挑戰者:質疑“算法即真理”,為多元用戶發聲。
跨職能粘合劑:在技術復雜性中保持團隊以用戶需求為中心。
這份工作沒有萎縮,而是在擴展。你不是被機器人取代——而是被邀請與它共同設計未來。
攝影:Nick Fewings?來自?Unsplash
最后的話
記住:你并未過時。除非你的設計工作只是按字母順序排列像素——那或許該去進修了。
其余人?我們穩得很。設計本就與變革共生。我們經歷過從印刷到數字的轉型,挺過扁平化設計大戰,甚至熬過了全員濫用漸變和氣泡的年代。
對待AI,亦當如此:保持好奇、謹慎,以及恰到好處的懷疑。目標不是擊敗機器,而是與它們協作設計更好的世界——有時還得防著它們。
若有一天AI霸主真的降臨,就讓它們去應付需求評審吧——看它們能撐多久。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