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過去幾年你可能已經聽膩了“AI這”“AI那”,但人工智能能為人類帶來的貢獻,我們至今仍只觸及皮毛。無論你是強烈反對它、已經習以為常,還是對它無感,我們都很清楚:AI會一直存在。它的意義遠不止讓ChatGPT幫你寫郵件,或是為你的Facebook帖子生成一張宮崎駿風格的圖片。我們正在探索如何讓它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努力平衡創造力、人性化,以及使用AI時面臨的各種倫理問題。

在2025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ecoLogicStudio帶來了突破性裝置“FundamentAI”,它融合了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環境數據,構想出一種全新的響應式城市范式。該項目與雙年展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由卡羅·拉蒂策劃)完美契合,強調整合多元智能以應對當代建筑挑戰。

設計方:ecoLogic Studio

“FundamentAI”是ecoLogicStudio、因斯布魯克大學合成景觀實驗室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學院城市形態生成實驗室的合作成果。該裝置位于威尼斯軍械庫展區,靈感來源于威尼斯傳統的木質“bricole”基礎樁,并將其重新詮釋為生物制造、可生物降解的3D打印立柱,內部嵌入了響應式技術。這些立柱能夠動態交互環境數據,尤其是威尼斯潟湖中微生物發出的信號,如酸度水平和微生物活動。

該裝置采用了一套AI技術來實時處理和可視化生態數據。DeepSeek-R1和GPT-4o等工具分析用戶提交的圖像和文本,FLUX.1-dev(基于ComfyUI)生成對應圖像,TRELLIS負責3D建模,Kling AI則輸出動畫效果。這種多模態AI系統能夠創建自適應建筑形態,響應用戶輸入和環境條件,讓潟湖生態系統實際參與了設計過程。

在建筑層面,“FundamentAI”打造了一個全尺寸沉浸式環境,3D打印立柱會通過微妙的燈光效果響應環境變化。這些視覺信號將光強度、酸度和微生物生長等數據流轉化為空間內的氛圍變化,創造出一種反映建筑與生態動態互動的感官體驗。通過將AI和生態數據融入城市設計,“FundamentAI”提出從靜態、以人為中心的建筑模式轉向更具共生性和生態敏感性的設計方法。該項目展望了一種城市環境——自然系統不僅被納入考量,還能主動參與設計過程,從而塑造更可持續、更具響應力的城市未來。

精選文章:

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有何區別?

2024-2025年A'設計大獎:實至名歸的獲獎設計精選

美國版權判決為藝術家對抗人工智能帶來一線希望

NYCxDesign 2025 值得關注的材料趨勢

2025年克勒肯維爾設計周產品獎獲獎名單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