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跨團隊協作,IBM選擇在曼哈頓熨斗區打造27萬平方英尺(約2.5萬平方米)的全球旗艦辦公空間,并由曾設計多倫多辦公室的Gensler操刀。這座位于麥迪遜一號大廈的新總部,將分散在紐約的各業務單元整合于一體,成為科技巨頭創新文化的實體宣言。

量子浪潮中的空間敘事

大堂內40英尺(約12米)長的"量子波"雕塑成為視覺焦點,隱喻IBM在前沿科技領域的探索。二層環形"藍色酒吧"(Blue Bar)兼具咖啡廳與晚間社交功能,坐擁麥迪遜廣場公園全景。創新工作室(Innovation Studio)則配備智能會議系統,供客戶與員工實時共創。

三分式空間生態系統

Gensler設計總監John Budesa闡釋道:"我們構建了支持創新的空間生態鏈"。總部為2000余名員工規劃了三大功能帶:

專注區:獨立工位與靜音艙

協作區:靈活組合的智能會議室

社區區:配備模塊化家具的休閑社交空間

十層核心區整合了全功能廚房、咖啡廳及300人禮堂。家具選擇強調"舒適效能"——每把座椅都經過人體工學適配,打破傳統科技公司過度依賴休閑沙發的套路。

藍調未來的材料詩學

作為"藍色巨人"(Big Blue),IBM的企業色通過聲學毛氈墻面、樓梯鑲邊等細節貫穿空間。天然木材與石材呼應人文溫度,而拋光金屬、反射面與芯片紋理的裝飾則暗示科技未來。最令人驚嘆的是與RGR Landscape合作打造的2.5萬平方英尺(約2322平方米)屋頂花園——這座紐約最大商業辦公露臺種植40種植物(半數為紐約本土物種),每個座位配備電源與高速Wi-Fi,既可舉辦大型活動,也設有私密休憩角。

"動態環境能提升工作體驗的質感,"Budesa強調,"我們確保人員在各個功能區之間的流轉完全無縫"。這座總部不僅承載著IBM的協作哲學,更重新定義了后疫情時代的辦公范式。

精選文章:

一座“幻城”,為什么“只有紅樓夢”?

設計師的"靈感借鑒"藝術:10種避免抄襲嫌疑的巧妙話術

在算法與祖先智慧之間:拓展建筑智能的維度

14個簡單技巧:打造不雜亂的開放式擱架美學

2025年iF設計獎與趨勢論壇:"設計即對話"的柏林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