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設計遇見共情,用戶獲得的將是真正為他們而生的產品。

在設計創新與實際應用的交叉點上,一個顛覆性的真相浮現:限制而非自由,往往能催生最具創造力的解決方案。我們對無障礙家具和產品設計的探索,本質上是一場對人本設計潛能的深度挖掘。

想象設計師不再只是創造者,而是化身為研究者——通過沉浸式田野調查,深入老年群體與殘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數百小時的居家觀察中,每一次伸手的遲疑、每個費力的瞬間,都成為創新靈感的源泉。

"共同設計"方法論

2023年10月,Pottery Barn新品系列的消費者測試成為轉折點。數十位面臨不同障礙的用戶與原型產品互動時,我們記錄每個細微動作:試探性的觸碰、猶豫的停頓、如釋重負的微笑。這些真實反饋直接重塑了從初稿到成品的全流程。

"與用戶共同設計"意味著什么?這是場以經驗換技能的動態對話。當用戶主導需求表達,設計師跟進技術實現,產出就不僅是功能性的,而是具有變革性的。我們稱之為"共同設計"(Design With)——不是"為"(For)用戶設計,而是"與"(With)用戶共創。

共情絕非空談。受已故創始人Michael Graves的經歷啟發,我們踐行"沉浸式共情":長期體驗輪椅出行、拄拐生活,不是為了想象障礙,而是真切感知。二十年間,團隊成員親歷臨時或永久性殘疾,更讓無障礙需求成為切膚之痛。這不是同情,而是戰略——將共情轉化為行動,才能超前滿足需求,打造既包容又驚艷的方案。

解構人性的復雜維度

無障礙設計的未來令人振奮。我們期待更多設計師與企業加入這場革命——打破的不僅是物理隔閡,更是認知壁壘。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每個解決方案映射人性的復雜光譜?為此,我們數十年來堅持田野調查與用戶測試,在真實生活場景中打磨設計。這不是理論推演,而是由生命經驗塑造的創造。

事實證明,"傾聽-共創"模式能帶來更普適的解決方案。現在的機遇在于推動行業集體行動:提出更深刻的問題,觀察更真實的生活,建立更頻繁的反饋循環。當更多從業者以共情為指南針,我們的未來將兼具包容性與創新性。

精選文章:

珠寶設計師的跨界革命:當精致工藝邂逅家居美學

時尚正回歸保守?戛納電影節"裸露禁令"引發的端莊著裝思考

嗅覺設計:喚醒記憶的空間魔法

從亞馬遜到Adobe:2025年正在掀起"靜默品牌煥新"風潮?

重塑現代建筑的10個日式設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