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每日呼吸超過23,000次,每一次吸氣都在觸發一場隱秘的感官儀式。當空氣穿過鼻腔,氣味分子與嗅覺上皮的受體結合,信號直達大腦邊緣系統——這個掌管記憶與情緒的核心區域,讓嗅覺成為連接外界與情感的最直接通道。不同于需要聚焦的視覺,氣味以彌散的方式重塑空間氛圍,瞬間喚醒塵封記憶,激發愉悅或警覺,甚至改變我們對溫度、潔凈度的主觀判斷。
Mon Parnasse花店 / Canobardin. 圖片 ? 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án + Rocío Romero)
這種通過氣味塑造空間情緒的能力,構成了"嗅覺設計"的基石。德國哲學家格諾特·伯梅提出的"氛圍美學"認為,空間是通過感官感知的彌漫性存在。正如Archdaily文章《觸摸它,嗅聞它,感受它:為感官而生的建筑》所述,當代建筑正從視覺主導轉向全身心體驗——嗅覺正是其中最具穿透力的媒介。
作為建筑工具的氣味
建筑理論家尤哈尼·帕拉斯瑪在《皮膚之眼》中批判現代建筑對視覺的過度依賴:"相比形狀與色彩,氣味更能喚起建筑中的記憶"。嗅覺設計與多感官營銷相輔相成:電影院爆米花的奶油香激發消費欲,面包房的小麥芬芳延長停留時間,4S店的"新車味"成為品牌印記。臨床研究顯示,薰衣草精油可降低手術患者焦慮,辦公室的柑橘調能提升15%工作效率——這些發現讓醫院、商業空間開始系統性地將氣味納入環境設計。
Breadway面包坊 / Lera Brumina + Artem Trigubchak. 圖片 ? Mikhail Loskutov
嗅覺品牌化(Scent Branding)正在奢侈品行業形成標準動作:麗思卡爾頓用定制香氛浸染床品,新加坡航空在機艙釋放鎮定人心的竹林調,香奈兒甚至將5號香水的氣味注冊為商標。這些案例印證了氣味作為"嗅覺LOGO"的獨特價值——它比視覺符號更易觸發情感記憶。
科技賦能與倫理考量
智能香氛系統正推動嗅覺設計進入精準時代。通過APP控制的數字擴香器能依據人流量、溫濕度自動調節氣味濃度,博物館開始用氣味標記不同展區的時間敘事。虛擬現實技術更將橙花、海風等氣味編入數字代碼,創造"可嗅探的元宇宙"。
貝西克塔斯魚市改造 / GAD Architecture. 圖片 ? Alp Eren
但合成香精的潛在危害也引發爭議。歐盟已對封閉空間內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實施嚴格限制,尤其在學校、醫院等敏感場所。設計師必須在沉浸體驗與健康安全間尋求平衡——天然植物萃取雖環保卻成本高昂,而人工香料的穩定性與致敏風險仍需攻克。
正如彼得·卒姆托在2011年蛇形畫廊中用潮濕泥土與苔蘚構建的嗅覺詩篇,真正的嗅覺設計絕非簡單添加香氛,而是將空間升華為記憶的載體。當建筑突破形態與光色的局限,氣味便成為叩擊人類情感最深處的密鑰。
精選文章:
從亞馬遜到Adobe:2025年正在掀起"靜默品牌煥新"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