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游樂場為什么總是
粉色或藍色?
在城市公園的兒童游樂區,粉色與藍色的二分法早已成為默認規則——女孩玩粉色滑梯,男孩爬藍色攀爬架。
這樣看似自然的色彩分配,實則是精心設計的"視覺規訓"。當色彩成為性別邊界,孩子們的童年是否正被限制?
01
粉藍二分法:
一場人為制造的傳統
要解構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必須首先揭示其人為建構的本質。
"粉色代表女孩,藍色代表男孩"的所謂"傳統",實則是20世紀商業利益與性別規訓共謀的產物。
1920年代:美國百貨業為刺激消費,刻意將粉色標榜為"男孩色"(因其近似紅色,象征陽剛),藍色則被包裝為"女孩色"(呼應圣母瑪利亞的純潔意象)。
1940年代:商業策略發生戲劇性反轉。市場研究發現,將粉色與"甜美""溫順"等特質綁定后,能更有效地向女孩推銷玩偶和廚具玩具。
21世紀:這套人為規則通過全球玩具產業鏈、兒童娛樂產業和空間設計,被自然化為"與生俱來"的認知。
如今,這種商業邏輯已深度嵌入游樂空間的設計之中——粉色系的旋轉木馬與藍色系的攀爬架形成鮮明的物理區隔,而公主主題的柔和造型與太空主題的機械結構則構成了更具隱喻性的對立。
這種設計不僅劃分了空間,更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著性別的刻板分野。
02
如何設計一個“去性別化”的游樂場?
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與進城市正積極打破這種色彩霸權,通過創新設計重構更具包容性的兒童成長空間。
這些實踐者正在用設計語言解構傳統的色彩性別編碼,為兒童創造更自由、多元的發展環境。
1.中性設計+兒童參與=打破性別框架的游樂空間
Valanko ni Ramat/印度
受蒙特梭利教育啟發,Shreyas基金會學校的'Valanko ni Ramat'游樂場以去性別化設計打破傳統——曲線構筑的五大感官區、回收材料打造的攀爬架、馬賽克隧道,均由孩子親手參與創造。
這里沒有“男孩區”或“女孩區”,只有激發探索欲的中性空間。
沙坑是所有人的實驗室,水區是共有的物理課堂,健身裝置依兒童人體工學而非性別標簽設計。
當教育空間剝離性別預設,玩耍便回歸最本真的模樣:一場關于好奇心與勇氣的平等冒險。
▲ 項目概覽
這座精心設計的游樂場融合形式與功能,劃分為五個特色區域:感官水區、創意沙坑等,激發孩子探索欲。核心的游樂健身區采用環保材料打造,兼具安全性與趣味性,其符合兒童人體工學的流線造型鼓勵攀爬、蕩秋千等活動,堪稱設計典范。
▲ 場地策略
▲ 形式與功能的和諧融合
▲ 細部展示
▲ 場地區位圖
▲ 場地平面圖
▲ 場地軸測圖
▲ 場地立面圖
2.?自然融合+全齡包容=與社區共生的成長樂園
達令敦園區游樂場/澳大利亞
ASPECT Studios以自然為靈感,在達令敦園區打造了一座去邊界化的游樂場。
原生石材堆疊出攀爬的丘壑,水景區折射著陽光的嬉戲,開闊草坪延伸成家庭歡聚的畫布。
這里沒有年齡的界限——孩童在坡地間追逐,在石與水的交響中探索自然的本真。
當設計回歸純粹,玩耍便成為最自由的表達:一場屬于整個社區的、與大地對話的游戲。
▲ 位于社區核心地帶的游樂場
澳派景觀設計工作室(ASPECT Studios)還為兒童創造出豐富的游樂體驗。
鍛煉他們的想象力、鍛煉體質并增強活力、感受周邊事物及享受自由玩耍的快樂。
并且在相鄰區域設計了寬廣的草坪,以便家人進行野餐或共同玩游戲。
▲ 為兒童創造豐富的游樂體驗
▲ 為兒童創造豐富的游樂體驗
游樂場地的設計旨在此景觀背景下創建一處游樂環境,充分利用當地石材設計出具有場地特色的游樂元素。
▲ 孩子們在場地玩耍
▲ 孩子們在場地玩耍自建成后,此游樂場地成為人們積極主動交流的場所,許多家庭不介意路途遙遠,來到這里度過愉快的一天。以公共空間為主導的社區建設策略注重公共區域和游樂場地的建設,營造一種場所感和社區歸屬感。
▲ 場地平面圖
3.?歷史傳承+全齡友好=打破時空界限的自然空間
Oosterpark公園游樂場/荷蘭
在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市政公園腹地,Play Garland Oosterpark以88米長的木質曲線,在Springer筆下的英式古典園林中勾勒出當代游樂的詩意注解。
這座如有機生命般蜿蜒起伏的裝置,巧妙融合了攀爬網、滑梯與沙坑,將十九世紀的園林美學轉化為可觸摸的游戲語言。
晨光中,孩童們在百年山毛櫸的蔭蔽下穿梭,老人在曲線平臺休憩交談,歷史與當下在此達成默契對話。
▲ 項目概況
這座游樂設施以動感造型吸引4-8歲兒童奔跑攀爬,其高低起伏的過山車式設計可同時容納百名孩子玩耍。結構包含陡坡滑梯、管狀滑梯及拱形秋千區,分設雙高度路徑。蜿蜒多變的造型持續激發孩子們在立體空間中的互動樂趣。
▲ 立體空間為不同年齡段的人提供玩樂場所
大部分的游樂設施都有著盡可能豐富的色彩,而新設計試圖兼顧兩種思路。
煤黑色的主要結構與公園里其他的新元素一致,而在其上的兩條彩色漸變的線,巧妙地將繽紛的色彩控制在這一連續的環形上。
既讓人眼前一亮,又避免了喧賓奪主。
▲ 居民們在場地玩耍
▲ 總平面圖
▲ 局部平面圖
▲ 立面圖
▲ 鳥瞰圖
03
作為設計師(或家長),我們能做什么?
1.?警惕“粉藍陷阱”:在設計或購買玩具時,避免默認“女孩=粉色”“男孩=藍色”。
2.?支持包容性設計:關注巴塞羅那、倫敦等城市的性別中立景觀案例,推動本土實踐。
3.?讓孩子自由選擇:不預設“男孩應該玩什么”“女孩應該喜歡什么”,尊重他們的本能偏好。
結語
色彩本應是自由的,童年更不該被性別定義。
當我們拆解那些看似“天然”的粉藍分區,或許會發現——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從來不是他們的性別,而是我們固化的思維。
資料引述:
1.https://www.gooood.cn/valanko-ni-ramat-by-hsc-designs.htm
編輯?| 熊澤宇
責編?| 王梓宇
初審?| 袁兆童
終審?| 黃 ? 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
精選文章:
安藤忠雄為韓國Museum SAN 再獻新作,一座“埋入地面”的沉思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