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ama設計公司創始人喬·巴納德(Jo Barnard)對3D打印的普及感到興奮,但她同時指出,設計師需要以全新思維模式正確利用這項技術。

多年來,3D打印一直被奉為制造業的未來——這項技術象征著創新、敏捷,以及分散化和民主化生產的可能性。但它始終未能完全兌現這些承諾。

如今,隨著貿易戰、關稅壁壘和供應鏈中斷動搖全球化制造業的根基,3D打印或許終于要站上中心舞臺。

當這項技術從原型制作擴展到食品打印、槍支制造,甚至出現3D打印的星巴克時,我們該如何把握機遇,打造更可持續、更道德且更公平的供應鏈?

尚非萬能解藥

必須明確的是——3D打印目前還無法大規模替代所有傳統生產方式。它非常適合高價值或高度定制化的產品,但核心瓶頸在于速度:緩慢的生產節奏會推高成本。

我們與循環制造企業Batch.Works合作開發Kibu兒童耳機時深有體會。這款采用3D打印的產品專為組裝、維修和回收設計。

在倫敦按需生產的耳機支持顏色定制和刻字服務。雖然高速熔融沉積成型技術降低了部分成本,但單件價格仍無法與傳統注塑工藝競爭。

為平衡成本,我們將組裝環節轉化為用戶體驗——消費者自行完成耳機組裝,而非由廠商預先完成。

當然并非所有部件都能打印。耳機約80%的組件實現本地生產,但電路板、線材、驅動單元和耳罩仍需從中國采購。3D打印的真正優勢在于省去模具成本,這使得Kibu無需大額前期投資就能快速上市——這正是其激動人心的潛力所在。

全球化壓力催生變革

國際環境正急劇變化:關稅攀升、供應鏈承壓、勞動力成本上漲、環境問題日益嚴峻。

在此背景下,通過數字文件和分布式制造實現的本地化靈活生產,為品牌提供了降低全球化系統依賴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能打造更具可持續性的供應鏈。

從源頭設計循環體系

3D打印可以很環保——前提是我們必須審慎使用。低門檻和便捷性使得品牌常倉促將概念轉化為產品,卻忽視全生命周期考量。

這種短視會錯失良機,此時設計思維至關重要。

"我們絕不能以新工具重蹈舊體系的覆轍。"

借助超本地化按需生產的潛力,我們完全有機會踐行循環經濟原則——設計更易維修、拆解和回收的產品。但這需要重新思考制造內容和制造方式。

開發Kibu時,我們摒棄了傳統卡扣和螺絲結構,轉而采用兒童也能輕松拆解的設計。這一理念不僅是功能性的,更成為產品敘事的一部分——用戶從一開始就明白Kibu是需要被珍視而非丟棄的產品。

突破思維定式

與其他工藝相同,3D打印存在獨特限制和可能性。設計師必須充分理解這些特性。我們采用"花瓶模式"打印技術,以最少耗材快速成型部件。但該模式的設計邏輯與注塑或熱成型截然不同——需要完全顛覆傳統思維。

這種思維革新必須超越產品本身。它意味著設計考量需覆蓋完整生態系統:材料、設備、供應鏈、數字基礎設施及產品報廢處理。同時也需坦誠面對取舍——某些工藝的能耗問題、材料局限性,以及對傳統制造業崗位的經濟沖擊。

稍縱即逝的機遇

我們正站在十字路口。歐盟委員會預測,到205年3D打印或可節省90%的制造業原材料。這項技術有望成為循環經濟、本地化韌性制造的強大推手——但前提是設計師、制造商和政策制定者能審慎推進轉型。

重蹈覆轍的代價我們承受不起。這意味著必須抵制盲目擴張的沖動,從源頭植入可持續基因,并將自身定位為系統守護者而非器物創造者。

3D打印的炒作時代已經結束。真正的攻堅戰役才剛剛開始。

精選文章:

博物館面臨的真正人工智能挑戰不是技術,而是時間

從動態展館到本土智慧:威尼斯“時空存在”展覽內部

香氛景觀:即將席卷健康產業的五大理由

使用圓圈能使標志設計得更好嗎?

融合文化、藝術與材料的酒吧餐廳設計:巴塞羅那El Equipo Creativo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