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材料智慧的平衡術

在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上,MAD建筑事務所以戶外裝置作品《中國紙傘》呼應中國館"智性·自然·人工·共生"主題。這把柔美舒展的巨傘將傳統油紙傘的精致形態放大至建筑尺度,轉化為兼具休憩功能與表演性的亭式空間。

這件游走于古老智慧與當代實驗之間的作品,既在中國館花園中營造出微型氣候環境,也展現了傳統材料結合環境傳感與適應性設計策略的進化可能。由此彰顯MAD對空間情感體驗的一貫追求,以及通過建筑實現技術系統人性化的深層探索。

該作品將在中國館持續展出至2025年11月23日,作為2025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片由MAD建筑事務所提供

千年東方工藝的威尼斯重生

坐落于軍械庫展區末端花園的《中國紙傘》,既是雕塑性介入,也是供人停駐的冥想空間。傘面采用宣紙——這種傳統書法用的吸水性纖維材料經多層桐油處理后,既防水又透光,既能適應威尼斯的海濱氣候,又能以變幻方式過濾光線。

當游客步入這家北京建筑事務所打造的傘蓋之下,雙年展的喧囂即刻被隔絕。光線變得柔和,陰影隨日移而伸縮,空氣透過宣紙接縫流動帶來溫度變化。結構尺度保留著親密感,邀請人們駐足沉思,或單純觀察天氣與天光在空間中的流動韻律。

裝置位于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花園

會呼吸的智能紙傘

除卻材料工藝,MAD更將當代環境技術融入作品:傘頂嵌入的霧化系統會在高溫時啟動,為下方遮陰區降溫并強化空間感知;搭載歐普照明智能動態光系統,傘蓋可隨光線天氣自動調節。這種自然與人工系統的動態交互,凸顯了結構對環境的敏銳響應。

經特殊處理的宣紙表面雖強化了耐久性,卻刻意保留時間痕跡。隨著日曬、濕氣與風蝕,傘面將逐漸泛黃軟化。MAD并非掩飾這種漸變,而是將其視為設計的有機部分——短暫性在此非關衰敗,而是與自然共生的見證。

靈感源自中國傳統油紙傘的公共庇護所

桐油處理的宣紙形成耐久透光表面

智能照明系統隨環境變化自動調節

透氣接縫設計在維持遮護功能的同時實現"呼吸"

干燥天氣下霧化系統自動降溫

為傘下訪客創造光感、氣流與溫度的微妙漸變

精選文章:

Shutterstock全面押注生成式AI,品牌形象煥新升級

網頁設計將成為用戶心理剖析的藝術

從食物垃圾到時尚,下一代設計2025大賽獲獎者重新設計未來

2026米蘭科爾蒂納冬奧會及殘奧會十大炫酷海報震撼發布

廣告行業如何與生成式AI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