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SOMETHING)設計公司創始人安德魯·巴納德指出:這個行業正將自我陶醉錯認為行業價值,我們可能因此付出慘痛代價
最近我參加了一場創意頒獎晚宴——恕不具名,一半出于禮貌,更多是自我保護——但你們都熟悉那個場景:
過時的水晶吊燈、昂貴的入場券、橡膠般質感的"至尊雞排"、價超所值的廉價葡萄酒,滿屋子人無視主持人,直到自己參選的獎項開始宣讀。
最令我震撼的是——當羅馬城正在燃燒,我們卻變本加厲地舉辦更多酒會、頒發更多獎杯、組織更多典禮。面對日益嚴峻的生存危機,這種反應堪稱荒誕。就像泰坦尼克號沉沒時,乘客還在擦拭銀餐具。
雖然用泰坦尼克作比喻可能顯得老套,但當晚我確實有種錯覺:天花板隨時會坍塌,冰冷的北大西洋海水將淹沒這個場所,終結這場鬧劇。
我們顆粒無收。但次日宿醉醒來時,我突然意識到:真正的贏家是那些抬頭思考未來的人,而非癡迷于"哪個汽車保險廣告獲獎"的同行。
獎項體系的病癥
近期參加過這類活動的人或許都察覺到了:整個行業正在上演一場慢動作的集體否認,試圖用狂歡逃避洪水圍城。當外界正在重構創意的本質時,我們卻聚集在無窗宴會廳里碰杯。
外面的世界正在劇變:人工智能、氣候危機、政治動蕩、主流文化的消亡。地基在迅速崩塌,我們卻還在頒發著含金量早已貶值的獎杯。
更殘酷的真相是:除少數特例外,這些獎項早已不是實力競技場。高昂的參賽費和"行業熱度"比實際影響力更重要,整個體系淪為付費游戲。
可悲的是眾人心知肚明,卻仍持續供養這臺機器。
"獎項令人愉悅,但它們并非本質。"
聲明這并非酸葡萄心理。我熱愛創意工作——那些打動人心、推動商業的巧思與汗水。我堅信商業創意對文化的塑造力。
但我更關注我們在鼓勵什么。當行業面臨的根本不是認可危機,而是視野危機時,我們正在錯失關鍵機遇。
在這個文化科技范式轉移的歷史節點,我們本應重新定義AI時代的情感共鳴標準,開創全新表達形式。但現實是:我們仍低頭沉迷于"最佳快消類15秒短片"這類過時概念,像在個人電腦黎明前清點打字機庫存。
變革的契機
此刻正是創意領袖挺身而出的時刻——不是抱怨預算緊縮或客戶保守,而是重塑行業未來。當AI不僅改變工作方式,更挑戰創意本質時,這本該成為創作者的助燃劑。
獎項已成為舊時代的余興派對,我們"慶祝創意"的方式仿佛它從未改變。問題不在于AI是否會顛覆創意工作,而在于我們選擇引領變革還是抱殘守缺——緊握著金屬獎杯和木質鉛筆被時代拋棄。
與獎項失之交臂反而給了我解脫:它讓人清醒認知什么才真正重要。優秀作品無需獎項背書,它的價值在于解決問題、揭示真相或引發共鳴。那些正在改寫規則而非照本宣科的先鋒機構,終將掌握未來話語權。
這才是我們應當認可的。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