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Z世代創意人坦誠分享他們對行業的觀察——在這個動蕩時期進入創意產業究竟意味著什么?在他們眼中,這個行業最令人振奮的吸引力與最嚴峻的挑戰分別是什么?我們邀請了四位新銳創意者,從在校生到初入職場的探索者,共同分享他們的期待、困惑與規劃。
莫羅拉·奧耶費索比|數字設計師
莫羅拉從事自由職業近一年,專注于品牌網站、社交媒體、郵件營銷與數字廣告的視覺塑造
踏入這個行業就像被推出機艙卻沒有降落傘——迷失方向且令人窒息。我拼命搭建人脈網絡,參加Design Truth、Nicer Tuesdays等活動,卻常是現場為數不多的黑人參與者。這并非行業少數群體的真實縮影,卻揭示了阻礙多元聲音進入的無形壁壘。值得慶幸的是,Step等組織正為邊緣群體設計師提供扶持,Where are the Black Designers?等平臺也在積極展示黑人創意人才。在這個"人人相識"的小圈子里,我學會不計回報地建立連接,并相信付出終有回響。
當每天投遞上百份申請時,很容易忘記當初為何熱愛設計。但在裁員與預算削減的陰霾下,我仍感受到行業復蘇的火花。從喬尼·艾維操刀的Airbnb改版來看,我們或許正邁向設計的黃金時代。我曾立志成為Blond或Morrama這類設計公司的全職設計師,但現在明白成功不止一條路徑。未來我計劃以設計師/作家的雙重身份站穩腳跟。
瑞恩·斯科特|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生
瑞恩是平面設計專業大四學生,致力于探索設計與敘事媒介的融合
作為家族里唯一從事創意工作的成員,親戚們對我的專業認知僅限于"做logo的"。平面設計曾讓我以為無需被行業標簽定義——UI/UX、編輯設計、品牌視覺...面對畢業規劃,我總含糊其辭地說"做設計"。如今臨近畢業卻陷入迷茫:教授們強調"積累經驗",但什么經驗最適合我?這個夏天我打算重點拓展人脈,畢竟羅德島的校友網絡堪稱行業暗號。
無論最終去向何方,持續創作才是我的核心。新鮮創意、跨界合作與對未來的期待始終推動著我,即便需要時間適應現實世界的規則。
凱蒂·唐|A-Level學生
凱蒂是創意全才,現任It's Nice That編輯實習生
2025年進入創意產業雖令人忐忑,但前景可期。我打算用間隔年探索真正熱愛的方向——尤其當線上資源讓創意路徑比以往更豐富。社交媒體成為藝術分享主流渠道后,我期待行業能構建更公平的競技場,見證勇于實驗的新銳藝術家崛起。在就業市場萎縮的當下,同行間的支持彌足珍貴。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臥室創作的日子里,同路人的無條件支持總能緩解焦慮。
喬安娜·塔瓦雷斯|平面設計碩士生
喬安娜是葡萄牙平面設計師,目前于波爾圖大學攻讀平面設計與編輯項目碩士
我僥幸避開了傳聞中"扼殺夢想"的行業陰暗面——這種幸運如今觸手可及。只需滑動屏幕,我們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這個網絡社群中,身份認同與人際連接的價值不亞于作品產出。當我驚嘆"我永遠想不到這種創意"時,突然頓悟:優秀創作本就根植于他人獨特的生活經驗,這種認知讓完美主義者如釋重負。
但信息過載常令人窒息。當設計師紛紛轉型垂直領域內容創作者,我們不禁質疑:作品集還足夠嗎?比較何時變成了競爭?剛才的愉悅感是否在表演?若選擇相信普惠性的行業未來是種天真(畢竟房租要交?。俏抑辽倏梢詭е|疑溫柔而策略地前行——線上線下皆然。至于其他,時間自會給出答案?,F在,該停止末日刷屏了。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