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多人骨灰甕與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組織架構圖,共同構成了今年倫敦設計雙年展的亮點展品。本屆展覽于今日在薩默塞特宮開幕,這是該雙年展的第五屆,由英國設計師塞繆爾·羅斯(Samuel Ross)擔任策展人,主題聚焦設計如何成為"平等媒介"。
"所謂平等,是指設計能讓每個國家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表達和實現自身特色,"羅斯在開幕前的獨家專訪中向Dezeen解釋道。本屆展覽匯聚了30多個國家、城市、地區、組織及獨立設計師的參展作品。以下是不容錯過的關鍵展館:
《記憶網格》· 阿曼 · Zawraq團隊
阿曼首次參展的作品以透明數控塑料復刻公元前三千年用于保存水等珍貴資源的傳統陶器。在模擬數據中心閃爍服務器的黑光燈照射下,這件裝置引發人們對網絡時代記憶保存所涉及的隱私與所有權問題的思考。該作品由Zawraq團隊與建筑師Haitham Al-Busafi聯合創作。
《等待記錄:時間與裝飾》· 波蘭 · 亞當·密茨凱維奇研究所
波蘭館展出一系列雕刻木件,通過木材上的獨特紋路可視化呈現不同情境下的等待時長——從博物館保安的值班時間到等待救護車的煎熬時刻。"等待往往并非自愿,"策展人莫妮卡·羅辛斯卡表示,"但這種普遍體驗對每個人而言都截然不同。"20位木匠借鑒波蘭高地牧人消磨漫長冬季的雕刻傳統,將抽象的時間概念轉化為具象藝術品。
《骨灰甕》· 馬耳他 · 馬耳他藝術委員會
這個由馬耳他石灰巖堆疊而成的巨型球體殯葬裝置,回應了該國2019年通過的火葬合法化法案。設計團隊計劃將這種可擴展的集體骨灰甕安置于廢棄采石場,為島國提供集約化的紀念方案。"它像馬耳他地質層一樣會隨時間生長,"建筑師安東尼·邦尼奇解釋道,"這個作品試圖消解個人主義——與其擁有帶照片的小墓碑,不如成為更宏大存在的一部分。"
《生物組裝:用生物學構建》· 諾森比亞大學與倫敦大學學院
這項跨學科合作展示了自著色微生物皮革、濕度感應乳膠等生物材料,探索"生長建筑而非建造建筑"的可能性。其中益生菌墻面覆層會隨時間降解,向空氣中釋放有益微生物。
《礦物智慧》· 智利 · Má le Uribe與Constanza Gaggero
智利館利用銅礦開采中97%的廢棄副產物,研制出系列彩色混凝土,既減少傳統建材消耗,又賦予工業廢料美學價值。"這些礦物廢料見證了資源提取的殘酷代價,"設計師烏里韋說道。
《信任之根》· 瑞秋·博茨曼
英國設計師將1855年紐約鐵路公司制作的現存最早組織架構圖,以激光切割紙藝重現。這幅顛覆現代管理學的設計將管理層描繪為滋養員工的樹根,"這是管理領域最早的設計思維實踐,"博茨曼評價道,"視覺呈現方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與信念。"
《沃拉》· 全球南方館 · 丹妮爾·阿拉基亞
這位擁有斐濟、尼日利亞血統的設計師耗時700小時,用千米金鏈與數百枚曾在14世紀作為貨幣的貝殼編織出震撼裝置。"這是對西方的小小提醒——他們珍視的許多瑰寶其實源自全球南方,"阿拉基亞說。展后作品將赴尼日利亞、印度等地巡展。
攝影:Jane Englefield
《潮汐與傳統:航海工藝與遺產之旅》· 阿布扎比 · 工匠之家
從幫助潛水員下沉的配重石,到世界最古老天然珍珠,阿聯酋展館通過骨制鼻塞、皮革指套等器物,致敬該地區悠久的采珠歷史。"在快速現代化的今天,這些技藝承載著文化基因,"策展人表示。
《物質復視》· 卡塔爾 ·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藝術學院卡塔爾分校
九組師生作品呈現中東國家的多元發展軌跡,包括凈化空氣的動態雕塑《蛹》,以及用多哈建筑余料制作的模塊化石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勒斯坦加沙難民婦女的刺繡項目《不間斷的塔特里斯》,將阿拉伯文與拉丁文字融入巴勒斯坦國旗配色的掛毯。"每個字母都是抵抗精神的象征,"展方表示。
《往昔與未來的花園》· 烏茲別克斯坦 · 烏茲別克設計聯盟
四家工作室向14世紀帖木兒帝國花園致敬,呈現可反轉圖案的現代恰潘長袍,以及受王朝細密畫啟發的迷幻玻璃器皿。"我們試圖在傳統工藝中注入當代靈魂,"設計師尼戈拉·哈希莫娃說道。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