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Cornwall Gardens House,出自Olivia Broome著作《Brutalist Plants》(圖片來源:Albert Lim KS)
什么是生態粗野主義?
在建筑界,"生態粗野主義"(eco-brutalism)正成為熱議話題。這場運動將粗野主義的裸露材質、混凝土結構與可持續建筑理念相融合,通過生物親和設計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從何體現?
傳統粗野主義因混凝土的高耗能特性飽受詬病,而生態粗野主義通過三大策略實現轉型:
1垂直綠植系統:懸掛花園、苔蘚外墻改善空氣質量,調節室溫(夏季降溫5-8℃,冬季保溫)
2環保建材:采用低碳混凝土(如2022年Obel獎得主Seratech碳中性水泥)、再生木材
3被動式設計:交叉通風、太陽能板與雨水回收系統
"綠植裝飾≠可持續,真正的生態粗野主義需要系統性革新" ——《Wallpaper*》建筑評論
全球生態粗野主義典范
巴西「叢林屋」
由Studio mk27設計的Casa na Mata(2015年)采用支柱結構最小化地面干擾,耐濕的Accoya木材與原生植物共融,展現"混凝土方舟漂浮雨林"的奇觀。
哥斯達黎加「藝術別墅」
Refuel Works與Formafatal合作的極簡主義作品,穿孔鋁板實現自然通風,綠色屋頂減少80%空調使用。
孟加拉「瑪蒙住宅」
Shatotto建筑事務所以傳統"mathal"帽為靈感,混凝土外殼抵御強風,層疊遮陽棚與空中花園構成微型生態系統。
墨西哥「大地酒店」
Alberto Kalach設計的2022年Wallpaper設計獎得主,完全離網運營,瑪雅階梯金字塔式建筑群與300+本土植物物種共生。
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
二戰廢墟上崛起的粗野主義地標,通過1500種植物的溫室與100%可再生能源系統,實現"歷史建筑的綠色覺醒"。
日本加固山坡
這項土木工程項目采用了混凝土網格系統,旨在防止陡峭地形上發生山體滑坡。盡管其用途廣泛,但它已成為青島備受推崇的建筑特色。
法國伊夫里之星
伊夫里之星 (Les étoiles d'Ivry) 是一座社會住宅綜合體,位于巴黎郊區塞納河畔伊夫里,建于 1969 年至 1975 年之間。該項目由 Renée Gailhoustet 和 Jean Renaudie 設計,是城市更新計劃的一部分,其原始方案包括大面積種植。
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
裕廊飛禽公園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景點,由建筑師約翰·耶蘭(John Yealland)和J·圖維(J Toovey)設計。公園于1971年開放,飼養著400多個品種、超過3500只飛禽,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爭議與未來
盡管生態粗野主義的"混凝土+綠植"美學在社交媒體大熱,批評者指出:
垂直花園維護成本高昂(年均$120/㎡)
部分項目仍依賴高碳混凝土基座
但不可否認,這場運動為存量建筑改造提供了新思路——正如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1971年)所示,粗野主義遺產完全能蛻變為生物多樣性庇護所。
"最好的建筑不是對抗自然,而是讓時間成為它的共謀者" ——建筑師Marcio Kogan
精選文章:
可口可樂維他命水新logo暗藏玄機:從"藥瓶"到"潮牌"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