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紐約時報》以侵犯版權為由起訴OpenAI,指控該公司未經許可或付費使用報紙內容訓練其算法。這起AI相關版權訴訟案,正是時代劇變的又一例證。"我們正處于從以人類為中心的生產向以生成式AI為中心的經濟轉型期,"斯坦福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助理教授塞繆爾·戈德堡指出,"但AI模型的訓練依賴人類產出,尤其是在藝術、寫作、音樂和圖像等創意領域。這些人類成果成了AI的養料。"

戈德堡認為,《紐約時報》訴訟案的核心"最終可歸結為:AI輸出是否構成對人類創作輸入的替代"。這個問題也正是戈德堡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H.泰·拉姆最新研究的核心——他們考察了當在線市場允許AI生成藝術與人類創作同臺競技時會發生什么。這篇論文已發布于《SSRN》預印本服務器可查閱。

"我們雖對生成式AI如何影響生產力有所認知,但這種生產力對市場、競爭和需求意味著什么仍是未解之謎。我們想觀察市場在供需兩端對這種技術的反應,"戈德堡解釋道。研究結果令人震驚:生成式AI(GenAI)進入市場后,待售圖片總量激增,而人類創作圖片數量驟減。另一方面,消費者表現出對AI生成圖像的明顯偏好。

"我們的結果表明,GenAI很可能擠占非AI創作的公司和商品,"戈德堡與拉姆總結道。這對創作者顯然不是好消息,但平臺卻因此獲得了競爭加劇、質量提升和品類豐富的紅利——這些全是買方福音。這些發現為音樂、小說、電影等創意商品的未來市場提供了窺視窗口。

市場變革圖景

為研究AI生成內容的影響,兩位學者分析了某大型在線平臺數據,該平臺為用戶提供近5億圖片和視頻資源。"買家可能是需要配圖的博主、記者,或是需要宣傳冊插圖的企業,"戈德堡介紹。供給端則是圖片生產者——藝術家、攝影師和插畫師。戈德堡指出:"多為個人或小型工作室,也有少數大型機構擁有數百名攝影師,月產數萬張圖片。"研究樣本包含逾320萬張獨立圖片和6.2萬名創作者。

2022年12月前,該平臺只允許人類創作圖片,此后開始要求AI生成圖片必須標注。這一調整為研究者提供了"觀察前后變化的契機",戈德堡解釋:"我們看到藝術家們面臨抉擇——是否適應變革?是否使用AI工具?"平臺同時禁止AI圖片包含品牌元素,且不得用于以編輯用途為主的市場,這使得允許與禁止AI的細分市場對比更清晰。

研究者為每張圖片建立了內容與質量評估體系,部分用于分析相似度差異。"這樣我們能對比AI與非AI圖片,判斷AI是否豐富了平臺多樣性,"戈德堡表示。AI圖片的引入徹底改變了平臺交易生態:在允許AI的市場,月均圖片數量激增78%,"這幾乎完全由AI生產驅動"。

生產者數量也顯著增長:AI市場的月活躍機構數比非AI市場高出88%。這種增長源自AI使用者涌入,同時伴隨23%的非AI藝術家流失。"我們看到非生成式AI創作者正在退出平臺,"戈德堡指出。在此過程中,圖片整體質量得到提升。"特別是非AI圖片質量也有進步。競爭加劇后,留下的非AI創作者往往是更優秀的,這正是競爭機制應有的優勝劣汰效果。"

AI圖片還增強了平臺多樣性。"它們并非彼此復制或簡單模仿現有作品,這對消費者更有利,"戈德堡補充道。

創作者的困境

盡管AI圖片入駐后總銷量增長39%,但非AI圖片銷量下滑,表明二者存在直接競爭關系。"證據顯示GenAI圖片正在替代非AI作品,"戈德堡坦言。"研究發現對消費者似乎是利好消息:品類更豐富、質量有提升、購買量增加。"

"但對生產者而言情況更復雜,"他繼續分析。部分轉向AI的賣家可能銷量增長,"但若原本就缺乏競爭力,現在就會被擠出平臺。這是壞事嗎?我不敢斷言。"更微妙的問題在于生成式AI爆發式增長對人類創造力的潛在侵蝕。"社會普遍認為人類藝術比機器創作更有價值,"戈德堡強調,"因此我們需要警惕市場被AI完全主導的風險,這是實實在在的政策關切。"

不過,兩位研究者最終結論并不支持禁止GenAI用于創意領域。考慮到其對消費者和市場的益處,他們認為關鍵在于"確保GenAI技術的公平獲取,以及非AI藝術家的生存空間"。至于《紐約時報》訴OpenAI案?戈德堡強調自己并非律師,但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AI輸出確實替代了人類創作輸入,這為'訓練數據創作者應獲補償'的法律主張提供了依據。"

精選文章:

iPhone設計大師與OpenAI首席執行官攜手承諾:AI設備革命即將到來

戛納女星紅毯戰袍:從“淺春歐若風”到“摩登新中式”,看臉就知道自己適合哪種

泡泡瑪特如何將Labubu變“丑”為寶

設計師的天沒塌,只是設計行業變天了

自然元素如何激活你的工作效率:打造生物親和型辦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