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最近簡直火!炸!了!
你可以不買,但你一定刷到過它,從明星潮人到普羅大眾,全球人類都為這個九顆牙尖耳朵的小怪獸淪陷。我們翻開LABUBU的設計史,發現它的爆紅并不是一夜之間的奇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LABUBU究竟做了哪些層面的設計。
▲明星們戴著LABUBU
從Lisa、Dua Lipa、Rihana到范冰冰、王嘉爾、歐陽娜娜,大半個娛樂圈的明星都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的LABUBU, “明星+LABUBU”已經成了爆款圖標組合,甚至有粉絲為此專門建了合集號記錄。一眾潮流 icon 的流量加持,讓LABUBU徹底殺進大眾視野,成為人盡皆知的時尚符號。
LABUBU的瘋狂不止是潮流icon帶來的驚人曝光量,更是直接點燃了市場熱度。
▲在此之前,LABUBU對泡泡瑪特的收入貢獻并不明顯。
▲MOKOKO FALL INTO SPRING系列,當前二手成交均價已超過2700元。圖源千島app。
▲LABUBU改變了熱門IP盲盒占比過半的款式分布
今年4月底,LABUBU3.0正式發售,全球各地門店外大排長龍,官方App更是直接登頂美國App Store購物榜首,在二手平臺,限量版LBB的價格甚至被炒到萬元以上。這樣一BU難求的火爆盛況,讓泡泡瑪特市值直接突破2300億港元,趕超奢侈品巨頭開云集團,榮獲“塑料茅臺”的稱號。潮玩屆的頂流女明星LABUBU簡直殺瘋了!
▲LABUBU價格
截至4月25日收盤,泡泡瑪特(HK09992)報收172.3港元/股,今年以來增長近兩倍,總市值達2314億港元。
其實,LABUBU并不是一推出便火爆全球,頂流女明星也有過一段長達7年時間的“整容進化史”:
▲The 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1-2
LABUBU的原型來自于藝術家龍家升2015年出版的繪本《神秘的布卡》里一群住在森林里的精靈族,它們擁有大眼睛、尖耳朵和9顆尖牙,性格有點邪惡,也有點善良,由黑白線條和狂野筆觸塑造而成。
▲上:龍家升 下:LABUBU繪本形象
2019年,泡泡瑪特與龍家升合作推出了LBB首款盲盒——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 1。
與我們現在熟悉的圓臉LBB不同,初代LBB臉型偏方、眼睛窄長,神態狡黠又帶點邪氣。三庭五眼比例相對工整,體態也更瘦長,整體視覺語言仍偏“丑怪”。
在當時講究萌、精致、可愛的盲盒市場中,LABUBU的長相有些不合群,甚至被認為有點嚇人。
▲Mini S1設計細節的信息可視化
▲The 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3
LABUBU在2020年推出的Mini Series 3迎來首次設計調整,標志著從小眾“丑怪”向大眾“怪萌”形象轉型。
▲The Little Monsters Mini Series3-4
色彩上大幅提亮,引入大量柔和粉彩,視覺風格變得清新夢幻。
▲LABUBU-看不見我系列
臉型由方變圓,眼睛放大為圓形,神情從狡黠變得呆萌。五官比例更加夸張,幾乎占據了整個面部空間。體態更短小、比例更卡通,整體觀感親和不少。在這一階段,LBB標志的面部特征基本定型。
▲?Mini S3-4設計細節信息可視化
▲主流階段的LABUBU
Mini Series 3之后,LABUBU面部形象趨于穩定,但真正推動其從收藏品走向大眾、成為爆款IP的關鍵,是在材質與產品形態上的突破。
▲LABUBU毛絨搪膠系列
這一時期,LABUBU從單一的搪膠擺件擴展出毛絨與搪膠結合的版本,并首次以掛飾、鑰匙扣等配件形式推出,脫離純擺件屬性,融入年輕用戶的日常穿搭與背包裝飾中。
←滑動查看
同時,LABUBU擁有更多主題場景與動態造型,如2.0坐坐派對里的坐姿款,提升了故事感與角色表現力,IP形象也因而更加飽滿立體。
五官比例更協調,收斂了早期過度夸張的“占臉型”,身體變得更加圓潤飽滿,如同一個嬰兒般親切可愛。色彩語言也進一步夢幻化,大量使用馬卡龍配色,強化“柔軟+可愛”的氛圍。
▲LBB S3 設計細節信息可視化
LABUBU之所以成功,不止靠丑萌的外表,而是它背后還有一整套系統性的策略設計。但它的成功,也并非沒有代價。
▲LABUBU形象演化
LBB最初的形象其實有點“怪”:尖牙、大耳、呆笑、猴子般的肢體,帶著典型怪物的特征。隨著版本演化,它的眼睛變得更大,輪廓更圓潤,配色更粉嫩,唯一保留下來的怪物特征,是它的9顆尖牙。
這種張力正是它的設計核心。太可愛會淹沒于千篇一律,太丑則容易被排斥。比如,同樣走“丑萌”路線的2025年大阪世博會吉祥物,它的視覺刺激雖強,卻容易引發審美反感,反而被廣泛吐槽。
▲大阪世博會吉祥物
LABUBU的聰明之處在于平衡:它用尖牙制造辨識度,用大眼、圓臉和毛絨質感帶來親近感。80% 的可愛 + 20% 的丑感,恰好踩在大眾接受的審美平衡點上。
LABUBU不僅是盲盒,也能變成鑰匙扣、包掛件,從靜態展柜走進生活。
←滑動查看
相比只能“擺著看的”角色,它通過“可移動”“可佩戴”的設計打通了更多使用場景,也使其成為一種社交媒介,擴展了IP的生命周期。
泡泡瑪特最引以為傲的盲盒機制,在 LABUBU 系列里被玩到極致。系列更新頻率高,隱藏款層層嵌套、限量稀缺、聯名跨界,讓每一次開盒都像在抽獎。變數帶來快感,也推高了購買頻次。
←滑動查看
隱藏中的隱藏讓人上頭,更讓人破防。不少玩家表示:“買LBB是為了快樂,結果越買越焦慮。”對比 DIMOO、MOLLY 等其他 IP 的售賣機制,會發現LBB的“饑餓營銷”更激進——它激發了收藏欲,也引來了不少反感,甚至脫粉。
回頭看 LABUBU 的爆紅,確實和明星帶貨的偶發傳播有關,這種運氣成分我們很難復制,但它背后在視覺設計上的調優,以及一整套系統性的設計策略,才是值得我們關注和討論的地方。
這些手法,是泡泡瑪特的成熟運營思維,但它們背后也伴隨著“越買越焦慮”的爭議,讓一些用戶開始遠離這個 IP。
對我們來說,LABUBU并非唯一的答案,但它確實有可取之處的設計思路。例如,在東西制造局設計混果汁三眼仔的過程中,我們也曾面臨類似的思考:我們想創造一個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但又不希望它落入“標準可愛模板”的雷同感的IP角色,“丑萌”便是一個很好的設計思路。
怪一點、不完美一點、像個外星人,反而能讓IP擁有更強的記憶點和辨識度,也更能和用戶建立不一樣的情感連接。與LABUBU的“丑萌”概念不謀而合。
LABUBU背后的視覺設計與策略邏輯,或許并不適用于所有IP,但它的思路和方法,確實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路徑。希望這些觀察,能為大家在IP設計中帶來一點思考或啟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設計便利店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