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日益深入社會,我們有必要停下來反思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及其延伸的維度。AI學習的核心是數據集,其結構和內容決定了這些系統如何解讀和回應世界。這種依賴關系創造了一種深刻的相互依存——它不僅塑造了AI的能力,也定義了其潛在的盲區。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這一過程可能排除了哪些不易以數字形式捕捉的認知方式?
土著智慧通過口口相傳或日常實踐傳遞,體現了對地域與歷史的深刻聯結。鄉土建筑技術、本地材料以及根植于特定條件的居住方式,承載著一種集體記憶與智慧,而算法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其文化和物質深度。我們是否捕捉到了這種物質記憶?即便捕捉到了,在轉化過程中是否仍有遺漏或稀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針對AI提出質疑,尤其是在互聯網內容日益數字化的背景下,這凸顯了與傳統知識體系之間復雜而脆弱的交集。
非洲贊比亞,茅草捆扎屋頂的施工過程。圖片 ? Jon Sojkowski via Zambia Architecture
技術與鄉土之間的鴻溝在不久前就已顯現。如今,隨著AI的快速推進,這一鴻溝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正在擴大。當創新向一個方向疾馳時,本地材料與鄉土技術卻停留在另一端,形成日益顯著的差距。誠然,生成式AI可以識別視覺模式并精準復制卡塞納部落的分形圖案或蒙古游牧民族的自支撐帳篷,但它能真正理解背后的技藝或敘事嗎?
基于用戶提示生成的AI圖像。圖片 via ChatGPT
馬里杰內大清真寺。圖片 ? Wikimedia用戶Ruud Zwart,CC BY-SA 2.5 NL許可
集體智慧與建筑材料的情境化理解
對比“現代”材料與鄉土材料時,知識傳遞方式的根本差異浮出水面。AI可以輕松處理現代材料——通過數據、產量和圖像量化——而傳統材料的知識則依賴于實踐與共享經驗的傳承。
在鄉土文化中,人們對材料的理解是深入且情境化的:氣候、收獲時節、熱力學行為、可獲取性以及象征意義。它們不僅是建筑對象,更是共享生態系統中的生命元素。這種知識遠離系統化,它源于直接經驗,扎根于日常生活,形成我們所說的集體智慧——一種從社區與環境的持續互動中涌現的智慧。
伊拉克中部馬丹村的浮島聚落。圖片 ? Agata Skowronek
圖片 ? Stefano Borghi
正如Juhani Pallasmaa在訪談中反思非洲傳統文化時所言,當地的建造技藝更多通過觸覺而非視覺符號或風格傳遞。教學不依賴于抽象或美學概念,而是通過觸摸、感受和體驗材料來完成。因此,我們理解“技藝”(téchne)與“知識”(logía)不僅限于圖紙、數據和技術規范,更體現在與環境的直接接觸中——這是一種可觸摸的知識,代代相傳的集體智慧,其傳遞不僅依靠理性,更是從身體到身體、從一代到另一代的傳承。
難民兒童100間教室項目 / Emergency Architecture & Human Rights。圖片 ? Martina Rubino
當代技術:連接自然與人工的橋梁
與其將人工智能置于鄉土傳統的對立面,不如探索二者的交匯點。當代技術可以成為橋梁。根據視角不同,人們可能將其視為人工的產物,也可能視作扎根于技藝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看,當代技術為鄉土知識的記錄、分析甚至生產提供了新途徑。例如,LiDAR(激光雷達)掃描技術能夠實現空間的高精度3D測繪與數字化,這對建筑的保護與研究至關重要,生成的詳細數字模型為分析提供了寶貴數據。類似的技術還有攝影測量法,它通過照片和軟件從圖像中創建三維模型,幫助數字化記錄與復制建造技藝。這些技術收集的數據可與人工智能結合,預測材料在變化條件下的耐久性、行為或適應性,從而優化其使用。
威尼斯圣喬治島的全島色調地圖。圖片由Factum Foundation提供
代爾祖爾遺產圖書館團隊通過攝影測量制作的模型。圖片由代爾祖爾遺產圖書館提供
但記錄只是交匯的一部分。要將這種融合轉化為實體,數字制造等技術在連接材料與技術系統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增材制造(如使用土基材料的3D打印)能夠復現手工難以完成的復雜形態,這些技術為基于鄉土技藝的原型或建筑構件創造了可能,使其適應新需求。
TOVA原型平面圖,展示打印半徑。圖片 ? Posgrado 3D Printing Architecture IAAC
生長建筑”項目 / 2022耶路撒冷設計周,以色列。圖片 ? Dor Kedmi
無論是掃描、記錄還是制造/打印,在此過程中必須不斷追問:為什么?這種追問支撐著批判性反思。當代建筑生產若要融入情境化的建造技藝,必須通過對氣候、地域關聯乃至社區生活的理解。唯有如此,它們才能被視為活的遺產。若缺少這些元素,一塊土坯不過是模具中壓縮的礦物集合。
這類知識或許無法完全轉化為數字環境,也未必需要被人工智能“理解”。最重要的是,作為人類,我們應認識到這些元素對環境建設的價值。常言道,面對環境退化、氣候危機等緊迫問題時,歷史知識能提供寶貴指引。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智能”的定義——將其視為適應環境的能力,并與多學科及多元知識形式互聯。
TOVA原型,西班牙 / Posgrado 3D Printing Architecture IAAC。圖片 ? Gregori Civera, Mehdi Harrak
精選文章:
用精細化設計打造“高能量家居”的八大核心要素,讓你的家越住越旺,諸事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