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警報 ????? 為何2025年的工作、用戶和設計師都如此倦怠?讓我們回歸本源

沒錯。為何如此多的產品設計從業者瀕臨崩潰?我必須聲明:設計沒有死亡,但我們確實迷失了方向。

2023年Airbnb CEO布萊恩·切斯基曾說:"設計師必須要有膽識"。曾幾何時,我們確實充滿這種無畏的鋒芒——那種顛覆現狀的半瘋狂快感。"創造驚喜與愉悅"、"極致精美又簡約*"始終是我帶領設計團隊的信條。

我已深陷營收導向的設計模式窠臼

不知何時,在無休止的會議、OKR和盈利報表的泥沼中,在設計部門被邊緣化的現實里,這種鋒芒逐漸消逝。我們從合作無間的搖滾明星,退化為解決問題的齒輪,最終淪為生存主義者——因為機器正在接管一切。

現狀觀察

坦誠地說,這些年來我也陷入了營收至上、設計模式復用的陷阱。設計系統(DS)本應是激動人心的工具,卻成了在固定成本下批量產出的流水線。"提高營收!優化利潤!快速迭代!既然要創新,為何還要重復造輪子?"

耳熟嗎?
這就像兔子洞般令人沉淪。與同行交流后,我們都有相同困惑:

為何對UX/UI設計感到厭倦,盡管這曾是我的熱情所在?

為何對現行設計方法論充滿挫敗感,盡管它們看似有效?(真的有效嗎?)

為何工作不再為創意電池充電,盡管我依然熱愛設計?

為何懷念互聯網蠻荒時代,盡管那時充滿不確定性?

設計無處不在,但它是否已經死亡?

如果用設計系統方法論制作專輯,每首歌都會技術完美,但聽起來千篇一律。用戶怎會愿意循環播放?我們的設計敘事已然破碎。

正如艾維所言:"企業議程已將設計創新的重心從使命轉向利潤"。追逐營收令人精疲力竭,創意 troubleshooting 被誤認為真正的創造力。在PM基于看板混亂的微觀管理、閃電式發布節奏、MVP地獄、無意義的A/B測試中,整體創新方案總被所謂"安全"的快速修復所扼殺。代價則是:更少靈感、更少能量、更少善意、更多壓力、更多自我設限、更多模仿、更多復雜而平庸的用戶體驗。乏味至極。

轉變契機

最近一周,我的觀點開始轉變。某游戲巨頭面試時,團隊唯一關注點就是如何創收——用戶需求、工作樂趣、體驗價值全然無人提及。這絕非個例,兩種現象正在蔓延:

設計文化中的趣味性與愉悅感蕩然無存

人類價值行為被置于情感需求之上

而我們都在無意識助推這種趨勢。人類本質是情感優先的物種——即時感知遠快于邏輯判斷,這本是進化優勢,卻在我們設計方法中嚴重缺失。

我們必須重拾大膽直覺,再次喚醒感受力。

如何破局?

兩個案例給我極大啟發:

谷歌新版Material設計系統中打破常規的"發送"按鈕

喬尼·艾維在Stripe會議的訪談

二者都強調"愉悅感"與"火花"的設計本質。谷歌不惜自破規則打造獨特數字體驗,最終獲得4倍參與度提升;艾維則讓設計回歸"推動人類進步"的初心。

數字時代初期,沒有數據、KPI或流水線方法論,只有基于品牌價值、功能與實驗的設計。HTML和Flash兩種代碼基礎催生了令人興奮的多樣性。簡單易用的網站與應用,沒有算法干擾,充滿人性溫度。

我們只想打造讓朋友驚嘆的酷東西

設計師與工程師圍坐討論,作為合作伙伴共同實現野心勃勃的創意。正如艾維所說:"設計應為人類服務",我們同時也想"做些同行熱議的酷玩意兒"。如今像Acorn和Airbnb這類打破常規的品牌已屬鳳毛麟角。

終極顛覆者:AI

我們正為此瘋狂。長期安全至上的設計系統方法論讓我們喪失應對能力。五年內,傳統產品設計形態必將消亡——這本令我恐懼,直到直面這個事實:

無需再建模式庫、不必反復迭代數據、告別熬夜寫策略文檔。這些本就不是設計,而是苦力。讓機器代勞吧!我終于能回歸本質:用智慧、想象力和經驗推動變革。何樂不為?

設計的未來?

我們不再打破規則,而是遵循基于指標的群體審美;困在專業孤島中,用耗時方法論產出想法;沉溺于細節迭代,卻拒絕跳出框架?;赝O計史,所有偉大設計本質上都是顛覆性的——敢于宏大思考,探索新邊疆。可悲的是,我們已對這種本質過敏。

"命運眷顧勇者"——無論此言出自誰口,我誓要將這種精神重新注入我們的世界,帶回我的工作。
讓我們顛覆自己的思維定式。

精選文章:

國際博物館日:10家新開(或即將開放)的博物館

采用代理AI?構建AI流暢性,重新設計工作流程

FundamentAI 展示人工智能與自然如何共同設計未來城市

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有何區別?

2024-2025年A'設計大獎:實至名歸的獲獎設計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