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設計殿堂通過建筑、藝術、產品、科技和數據,聚焦格倫菲爾慘劇、氣候危機與巴以沖突等事件
每三年一度,米蘭三年展機構都會將其1930年代建成的藝術宮(Palazzo dell'Arte)獻給一個主題。繼上兩屆"未知的未知"與"破碎的自然"后,第24屆國際展覽以"不平等"為命題,通過建筑、藝術、產品、技術和數據等多維度設計探索這一全球議題。
"不平等"主題早在去年研討會便已提出,當時多位參與者展示了研究成果、理念與政治困境的思考。如今這些內容已發展為貫穿多個展覽的宏大敘事,開幕展聚焦城市問題,毫不掩飾其兼具創意與政治意圖的立場:首間展廳直指格倫菲爾大廈火災慘劇,呈現了Kimia Zabihyan與遇難者家屬合作的震撼短片,以及新銳藝術家Khadija Saye(不幸罹難于火災中)的攝影作品。
在光線充盈的展廳里,作品間距恰到好處,既讓深層含義得以呼吸,又形成跨空間對話。安德烈斯·哈克(Andrés Jaque)政治創新辦公室的影像作品《哈德遜廣場萬物閃耀》通過視頻論文,將紐約新自由主義反射建筑與南非Xholobeni地區(自清潔材料鈦礦來源地)的氣候和人文危機并置。這個最初為2023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創作的項目,其機智、批判與倫理精神貫穿了整個"不平等"展覽。
以格倫菲爾慘劇為主題的開幕展廳
(圖片來源:?Alessandro Saletta e Piercarlo Quecchia - DSL Studio)
邁克爾·馬爾贊建筑事務所視頻裝置探討的帕利塞茲火災
(圖片來源:Alessandro Salettae Piercarlo Quecchia - DSLStudio ?TriennaleMilano)
盡管雙年展與三年展各有其運作模式,但卡洛·拉蒂策展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與本屆三年展僅隔數日開幕,難免令人對比二者迥異的策展理念。拉蒂的展覽擁擠昏暗,而米蘭三年展前四個展廳展現的批判性、倫理意識、政治敏感與細膩度,已超越威尼斯主展場的全部內容。威尼斯呈現的多是富裕北半球國家高校與建筑師的前瞻構想,米蘭則邀請觀眾向全球學習,昭示技術僅是解決集體危機的路徑之一。
"城市"主題展連貫有力:加沙廢墟中擺放的開齋宴長桌;邁克爾·馬爾贊建筑事務所通過洛杉磯山火視頻揭示的城市深層不平等;安娜·赫林格工作室與孟加拉女性合作社合作,以精美紡織物(融合地圖、材料與"你的奢侈、無知與貪婪正摧毀我們的國家"等標語)對抗城市化對鄉村紡織業的沖擊。
2025米蘭三年展國際展覽"城市"主題展現場
(圖片來源:Alessandro Salettae Piercarlo Quecchia - DSLStudio ?TriennaleMilano)
《471天》:每條絲帶長度對應2023年10月7日以來每日死亡人數
(圖片來源:Alessandro Salettae Piercchio - DSLStudio ?TriennaleMilano)
展覽包含各國"國家館",中國推廣設計院校、沙特借生態進行城市營銷等常規操作外,黎巴嫩、古巴、亞美尼亞和安哥拉等威尼斯雙年展稀客的展館尤為亮眼,它們直指主題并展現對政治與世界的真切關懷。波多黎各展館為遇害的無家可歸黑人跨性別者Neulisa 'Alexa' Luciano創作的紀念雕塑,以三處生命軌跡為靈感,在其生活過的地方建立起缺席的紀念碑。
在建筑師斯蒂法諾·博埃里主席領導下,藝術宮經逐步改造重獲空間 clarity。樓上展區繼續探討不平等:比阿特麗斯·科洛米納與馬克·威格利關于細菌的研究展(GRACE architects設計);泰爾莫·皮耶瓦尼通過生物多樣性審視不平等;以及探討人類壽命的詼諧彩色裝置。
連接樓層的宏偉階梯化身為從天垂落的紅絲帶裝置《471天》,絲帶長度對應2023年10月7日以來每日死亡人數,臺階上的銘牌注明以色列(1,600人)與巴勒斯坦(46,900人)的死亡數據。這種以事實而非情緒呈現悲劇的 monumental 方式,對比威尼斯雙年展等機構處理政治議題的態度,尤為可貴。
"細菌"展特別指出:社會進步需理解全球南北方共同歷史。豐富檔案展示疾病與微生物在人體、建筑和城市中的歷史脈絡后,提出通過設計、建筑與技術構建的未來圖景——從清潔米蘭大教堂污染的微生物,到對抗土壤貧瘠的真菌生物肥料;從分解下水道油脂塊的細菌機器,到將佩魯賈有機土壤引入米蘭 playgrounds 以增強兒童未來免疫力的計劃。
諾曼·福斯特基金會《邁向更平等的未來》
(圖片來源:?Alessandro Saletta e Agnese Bedini - DSL Studio)
藝術宮內還有更多內容:探討米蘭未來不平等的數據展(部分稍顯笨拙);諾曼·福斯特基金會近乎貿易展銷的巨型展陳(雖優質卻暗示其能單槍匹馬解決全球危機);以及西斯特·蓋茨用日本小出收藏陶瓷環繞埃托雷·索特薩斯"卡薩拉納"常設展的裝置,提醒我們即使檔案價值也受權力、時尚與地理不平等的支配。
盡管議題深刻緊迫,本屆三年展鮮少令人感到沉重。其策展智慧與樂觀主義避免了卡洛·拉蒂威尼斯展的說教單一,成為真正跨學科、跨國家、跨物種的思考場域——這正是我們邁向更公平未來所需的模式。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