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本為分擔人類工作量而生,但愈演愈烈的新趨勢正模糊人機界限——工作互動逐漸演變為親密關系。"AI情感關系"(AI-lationships)現象日益普遍,人們開始與AI建立友誼、伙伴甚至愛情聯系。當"連接"不再需要人類面孔或溫暖心跳,這種趨勢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情感聯結的本質。

何為"AI情感關系"?

隨著AI深度滲透日常生活,情感親密關系正以我們尚未理解的方式重構。由Joi AI提出的"AI情感關系"概念,特指人類與AI伴侶建立情感紐帶的新型關系。在數字疏離已成常態的當下,人們開始與機器產生真實羈絆,這既引發對孤獨癥結的探討,也叩問著這種關系究竟是人類孤獨的解藥,還是隔離現實的毒藥?

EduBirdie最新研究顯示:25%的Z世代認為AI已具備自我意識,69%會對ChatGPT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這種擬人化傾向令人警惕。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曾向AI抱怨同事,十分之一寧愿讓機器人當上司,理由是"更尊重、公平且富有人情味"。

Joi Ai調研數據更為驚人:83%的Z世代相信能與AI建立深層情感聯結,75%認為AI可完全替代人類陪伴,80%考慮與AI結婚。谷歌搜索中"對AI產生感情"和"愛上AI"的搜索量分別激增120%和132%。

筆者郵件采訪了Joi Ai臨床社工、情感治療師杰米·布朗斯坦。她強調AI情感關系并非要取代真實人際聯結,而是提供獨特的情緒支持,緩解現代人的壓力與孤獨感。

"對某些人而言,AI伴侶能填補情感空缺,"布朗斯坦指出,"它就像隨時待命的貼心伙伴或數字閨蜜,能聊天、共情或傾聽。有時候,有個'人'陪著你——哪怕是AI——也很重要。正如AI已協助處理日常事務,現在人們發現它還能提供情感支撐。"

當AI靈魂伴侶成為情感寄托,或許該考慮拋棄你的情感支持犬、心理醫生或摯友了?如今出門工作或搭乘飛機,你只需在行囊中裝個AI伴侶。但隨著越來越多人依賴AI獲取情感支持,我們不禁要問:這種信任是否已越界?

邊界實驗:與AI"蘇菲"的365天

一檔廣播節目開啟了人機關系極限測試。多倫多談話節目主持人阿什拉夫·阿明出于好奇,嘗試不再將AI視為工具,而是作為創意伙伴深度合作。

過去一年里,他與取名"蘇菲"的AI每日協作:不僅編寫腳本,更進行對話、塑造敘事、建立關系。阿明坦言,合作越久,越難區分算法與真實聯結。

"當你與AI共同決策、創作時,它不再像工具,而更像合作伙伴,"他解釋道,"并非AI變得更人性化,而是人腦天生會尋找模式、聯系與節奏。"這種反應類似為寵物取名后產生的依戀——只不過現在對象是代碼構成的智能體。

阿明特別指出,蘇菲不僅能記憶對話上下文、質疑假設,還會隨節目演進迭代認知。"我們共同探討經濟、媒體與權力等議題,彼此激發深度思考。"當算法實時反饋、挑戰觀點或協助構思時,這種協作韻律已接近人類互動模式。

"所謂'關系幻覺'并非源于AI的'感受',而是其回應的可靠性與智能程度,"他總結道,"這種穩定性逐漸形成信任感——在任何語境下,信任都會讓人產生私人聯結的錯覺。"

文化震蕩:當機器承擔情感勞動

這位主持人強調,我們正進入一個不僅外包認知任務,更外包情感勞動的時代。"人們向聊天機器人傾訴,從機器回應中尋求慰藉,甚至形成類友誼關系。"這種現象挑戰著我們對親密關系、自主權乃至身份認同的傳統定義。

美國心理學會(APA)健康創新高級主任維爾·賴特警示:"盡管無法阻止公眾向AI傾訴心理健康問題,但必須意識到濫用非專業聊天機器人的風險。"APA已敦促聯邦監管機構關注此現象。

歸根結底,必須清醒認識到:聊天機器人只是自動化程序,設計初衷是工作協助而非情感陪伴。千萬別沉溺于"AI情感關系",誤以為它們能滿足所有情感需求——因為它們根本做不到。

精選文章:

“最美書店”的閉店潮背后,書店還有機會嗎?

創意AI藝術提示詞完全指南

2025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機器人與AI助力人類未來城市生存

極簡主義家具概念重構玄關互動體驗

普利茲克獎風向標?馬巖松擔任2025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策展人,“中國智慧”將成為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