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不是一種潮流、一項功能,也不是項目簡報上的勾選框。殘疾人的權利即是公民權利。而此刻,這些權利正面臨威脅。隨著聯邦層面的保護在當前政府任內悄然削弱,數百萬人正被推向社會的邊緣。如果我們還在等待他人行動,那恐怕要做好長期等待的準備了。

設計師、創意工作者和傳播者擁有工具、平臺,也肩負著責任——去構建這個體系正在拋棄的東西。這是我們的使命。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承擔?

無障礙并非新鮮事物

無障礙并非數字時代的產物,它作為我們共同的責任已存在數十年。早在1973年,《康復法案》就開創了先河,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項目歧視殘疾人。這項法律具有強制力,它建立了執行機制,使無障礙成為法律標準而非可選選項。

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ADA)頒布。大多數人將ADA與坡道、電梯聯系起來,但它也將傳播材料和面向公眾的內容納入了討論范圍。這是許多人首次認真思考:即便作為設計師或營銷人員,我們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與世界互動的能力。

到了90年代中期,數字空間開始形成,法律也隨之跟進。1996年,司法部確認ADA適用于網站。1998年,司法部修訂《康復法案》第508條,要求聯邦機構確保其數字工具(如網站、PDF和軟件)對殘疾人無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義務從政府機構擴展到所有使用聯邦資金的單位(包括非營利組織)。

萬維網聯盟(W3C)于1999年發布了首版《網頁內容無障礙指南》(WCAG 1.0),提供了技術框架。這些不僅是最佳實踐,更成為互聯網無障礙設計的基礎。2017年,第508條再次更新,與WCAG 2.0 AA級標準同步,為跨平臺數字無障礙設立了更清晰的標準。

作為組織,美國腦損傷協會(BIAA)和edtrust-West將無障礙作為優先事項。他們的工作直接影響著受無障礙政策變化沖擊的群體。

無障礙無關完美,而關乎努力。它關乎尊嚴。

政治退潮——進一步,退兩步

設計不會在真空中發生。它存在于體系之內,而當前政府正悄然系統地削弱那些本應不可妥協的無障礙標準。

2024年3月,拜登政府最終敲定了拖延已久的《美國殘疾人法案》第二章更新,將無障礙標準應用于州和地方政府網站及應用程序。這是歷史性且必要的一步,尤其考慮到眾多政府服務已轉向數字平臺。

但這一進展已面臨威脅。

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發布新行政令,要求機構廢除11項聯邦法規,將關鍵無障礙政策置于危險境地。這傳遞出一個信號:便利和放松管制比包容更重要。

這不僅是糟糕的政治,更是糟糕的設計。

數據揭示的真相

數據講述的故事很清晰:無障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需品,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球排名前100萬的網站中,95%未能完全實現無障礙。這個數字應當讓我們震驚。而且這是在2025年!經過數十年的設計演進和比以往更多的數字體驗,我們仍然辜負了全球超過10億殘障人士。

無障礙無關完美,而關乎努力。它關乎尊嚴。

即使在創意行業,我們也常將無障礙視為附加層——一種在時間和預算允許時才會"加入"的東西。但對于美國6100萬殘障成年人而言,這種思維將他們排除在大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工具、空間和信息之外。

作為設計師,我們不能躲在技術借口或官僚拖延背后。合規不是目標,公平才是。

迎接時代挑戰

一個艱難的事實是:完美的無障礙并不存在。每個人的世界體驗都不同,沒有一份清單能涵蓋所有需求?!毒W頁內容無障礙指南》(WCAG)給了我們基礎,但絕非終點。

無障礙是一個移動的靶標,因為人類體驗本就多樣且動態。但這不構成我們退縮的理由,而應成為我們迎難而上的動力。

作為設計師,我們不能躲在技術借口或官僚拖延背后。合規不是目標,公平才是。

我寫下這些,并非作為一個始終完美踐行的人。而是作為一個——老實說,醒悟得有些遲——認識到無障礙并非小眾需求、不是可選項的人。它是設計最本質的體現。

作為設計師和機構負責人,我已將整個工作流程轉向優先考慮無障礙。它存在于簡報中、線框圖里、色彩方案、字體選擇、字幕添加和動效設計里。即便客戶未提出要求,我們仍會內置無障礙功能。

結果如何?每一次,設計都變得更好。

政府保護正在動搖??萍季揞^已降低無障礙的優先級。政策不再是我們期待的那座可靠腳手架。

剩下的就是我們了。設計師。開發者。策略師。創意人。我們是構建數字與物理環境的人,而這些環境正是他人的生活空間。

我們手握書寫互動規則的筆。這是一種不容浪費的力量。

因為當無障礙被當作奢侈品時,最脆弱的人群將首當其沖。當體系動搖時,我們必須填補缺口——不是懷著愧疚,而是帶著決心。憑借知識。懷著"好設計應包容所有人"的堅定信念。

讓我們以"人們在依賴我們"的態度去設計——因為他們確實如此。

精選文章:

倫敦美學:粗糲與優雅交織的設計、時尚與品牌文化

人工智能是否意味著初級崗位的終結?

菲律賓設計師打造的十款創意家居精品

簡單的形狀如何讓可口可樂標志成為永恒經典

人工智能復雜性悖論:生產力越高,責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