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舊版蘋果備忘錄應用嗎?那個仿黃色法律便簽紙的設計,頂部甚至做了撕紙效果。或是那個宛如實體木制書架的數字書架應用?如果你會心一笑,說明你已親歷過擬物化設計的黃金時代——這種曾主導數字世界的設計哲學,讓虛擬界面執著地模仿現實物件。按鈕帶著高光陰影仿佛可按壓,日歷應用縫著皮革線跡,連刪除文件時垃圾桶圖標都會發出皺紙聲。
但幾乎一夜之間,這些木質紋理、皮革質感與寫實陰影被干凈線條、純色塊與扁平造型取代。我們進入了扁平化設計紀元。這場劇烈轉向背后藏著怎樣的邏輯?擬物化為何興起又為何被拋棄?這段設計史不僅是科技演進的注腳,更折射出人類認知方式的變遷。而有趣的是,它正悄然回歸。
何為擬物化設計?數字世界的啟蒙老師
想象與語言不通的陌生人交流時,你定會借助手勢與實物指代。個人電腦早期,數字世界對大眾而言正是這樣的"陌生人"。"文件""文件夾""應用程序"全是抽象概念。施樂帕克研究中心與蘋果的設計師們,選擇用現實物件為數字功能賦形:
疊放文檔的圖形是牛皮紙文件夾
刪除文件需拖拽至垃圾桶圖標
計算器程序與實體計算器一模一樣
這不僅是裝飾,更是精妙的教學工具。用戶體驗設計中的功能可見性(Affordance)理論在此體現:門把手暗示旋轉,椅子暗示就座。擬物化賦予數字對象明確的行為暗示——凸起陰影的按鈕"邀請"點擊。它架起熟悉感的橋梁,消解了新技術的恐懼,讓電腦不再是工程師的專屬。
擬物化的巔峰:當現實主義統治屏幕
隨著處理器與屏幕升級,擬物化步入全盛期。iOS早期版本堪稱典范:游戲中心應用鋪著賭桌般的綠色絨布,"查找朋友"應用包裹著爭議十足的縫合皮革。此時擬物化已超越功能需求,成為技術實力的炫技——在玻璃平面上構建觸感豐富的世界,越逼真越顯高端。
大反叛:擬物化 vs 扁平化設計
如此有效的設計為何被蘋果在iOS 7中徹底拋棄?三大變革促成這場轉向:
1用戶代際更替
數字原生代不再需要實體隱喻來理解虛擬功能。皮革縫線不再輔助操作,反成視覺累贅。
2數字真實性的覺醒
電子日歷本可無限滾動、全局搜索,何必受紙質日歷的物理限制?設計需要忠于數字媒介的本質。
3多屏適配困境
精細紋理在大屏顯示器驚艷,但在手機甚至手表上顯得臃腫,響應式設計成為噩夢。
扁平化設計應運而生:剔除所有裝飾性元素,專注排版、純色與極簡圖標。它適配任何屏幕,高效清爽——卻也帶來新問題:缺乏視覺線索的界面常讓人困惑"此處可否點擊?"
擬物化正在回歸?新擬物風潮興起
當扁平化統治數年后,設計師開始重新引入微妙層次感,催生出新擬物風格(Neumorphism)——擬物化與扁平化的混血兒。它不再模仿具體材質,而是將屏幕視為可塑黏土,通過內外陰影讓按鈕仿佛從背景中凸起或凹陷。
這種風格追求的不再是功能指引,而是觸感體驗:在冰冷玻璃屏上模擬柔軟材質。盡管存在低對比度的無障礙隱患,其流行印證了人類對質感的本能渴望。
界面進化史:數字設計的未來
從擬物化到扁平化再到新擬物的輪回,實則是人類與技術關系的鏡像:
1教學需求 vs 認知慣性:界面需要指導新手,還是默認用戶已習得?
2真實模仿 vs 數字原生:應復刻物理世界,還是探索數字媒介獨有語言?
3功能效率 vs 感官愉悅:設計止步于完成任務,還是需提供情感價值?
隨著AR/VR技術發展,擬物化或將煥發新生——如何設計懸浮空中的按鈕?或許需要全新的隱喻體系。下次點擊手機圖標時,不妨留意:它是絕對扁平,還是帶著柔和陰影?在模仿現實與突破現實之間,你正見證數字世界持續進化的歷史現場。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