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前叨逼叨:學設計不僅僅是學技術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思維和認知。

甲方在設計師眼里通常都是不懂設計、沒有審美卻喜歡瞎指揮的一群人,但如果你做設計這一行七八年甚至更久后,你就會發現,很多客戶確實是這樣的。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設計師不能總是站在自己客戶的對立面,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要懂得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向不同領域的人學習,比如許多甲方身上都有值得設計師學習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

01.跳出品類框架找參考

甲方經常有一個很“迷”的操作,就是拿著一張跟設計需求毫不相干的圖片給你參考,也許是一件藝術作品、攝影作品,或者其什么東西,你覺得很荒誕,這能參考個毛線啊。但最終你會發現,根據客戶這種看似不太靠譜的建議,你反而可以做出一些打破常規的東西。

前不久客戶給我們下了一個帆布袋設計需求,要求要把品牌的IP形象作為主要元素,調性要簡約、高級。由于時間緊迫,我們立馬給了幾個方向的參考建議,基本上都是偏扁平的風格,只是通過不同的構圖、排版、圖形創意、元素組合、工藝來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結果客戶領導都不太滿意,并發來一張很抽象的油畫。一開始我們也很懵逼,覺得這哪跟哪啊,但是既然甲方領導堅持要這么做,所以我們只能硬著頭皮上,把IP形象融入到一幅簡約的油畫作品當中,嘗試了幾個方向后終于定稿,出來的方案也確實與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提袋完全不一樣。

所以說,經驗有時候也是把雙刃劍,大多數時候可以幫你快速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有時候也會讓你陷入過往的經驗里面走不出來,這時那些看似不專業的建議反而能夠啟發你。清零、跳出原有框架,這也是設計師非常重要的能力。

02.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是國外管理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指的是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應該認清楚方向,牢記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做設計當然也應如此,甲方下達任何一個設計需求都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的、解決某一個問題,大部分甲方在這件事情上都是以終為始的,所以一些設計師自認為還不錯的設計也經常會被甲方無情推翻。設計師以為是自己的方案做得不夠精美、不夠有創意,事實上是因為一些基本的設計訴求都沒有解決,比如產品或服務沒有得到凸顯、文字排版和加工不符合邏輯、設計調性與主題或品牌不符、創意太繞太牽強等等。之所以會造成這些問題,通常是因為設計師在做設計時已經把設計的目的拋諸腦后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天地為何物。

03.不拘小節

設計師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在好幾個設計方案中,最終被客戶選中的經常不是那些相對更好看、細節更精致、更符合邏輯的方案,很多設計師會因此在心里痛罵客戶沒品位、不懂設計,但事實上是因為甲方的思維和設計師的思維不一樣,很多甲方沒有經過專業的設計培訓,所以他們不懂設計的執行細節,但他們大多接受過營銷管理或品牌傳播之類的培訓,所以他們不是不在乎細節,而是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在乎也更懂你做得對不對,符不符合領導和市場的需求。

這一點也可看作為對第二點的繼續延伸,也是要求設計師要以終為始,先做對再做好,能把細節做得更專業、更完美當然是好事,但把大方向做對,解決設計的基礎功能更為關鍵,做設計也是符合二八法則的,即一件設計作品中,可能起到80%的價值那部分只需要20%的精力就能完成,而剩下20%的價值可能耗費了設計師80%的精力。

04.關注設計的概念

在一些知名設計師分享設計理念的視頻或文章下面,肯定免不了有人嗤之以鼻地評論:“設計得也就那樣,就是會吹而已。”但看多了就會發現,幾乎沒有一個設計大師是不會“吹”的,為什么要會吹呢?因為甲方在乎、客戶需要,事實上消費者也需要。因為人都是喜歡聽故事的,一個好的故事可以成就一部票房數億的電影、一本暢銷全球的好書、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作品、一個經久不衰的品牌,當然也包括一件被客戶、消費者、設計師都認可的設計作品。

甲方不懂設計的專業知識和術語,但是他們有文化、懂故事,每一家公司都有企業使命和價值觀,每一個品牌都有品牌理念,所以甲方自然也希望自己對外傳播的設計是有內涵、符合企業價值觀和愿景的。

做設計也需要有故事、有概念,就是讓你的創意、圖形、構圖、色彩搭配、材質、字體、版式等等都有一個說法,為什么要這么用?解決了什么問題?達到了什么效果等等,而不僅僅是為了主觀的好看。當你把這樣的思路貫穿于你的設始終,那些創意說明和解讀就不再是“吹噓”了。

05.關注可落地性

現在我們參加的絕大部分比稿,客戶都會強調一個需求:能落地。能落地表面看是指能執行出來,另一層含義是性價比要高,少花錢、不麻煩、高轉化。很貪心是吧,是的,其實大家的心態都是既要、又要、還要,就好像我們總想找一份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一樣。

很多設計師就是因為對方案的落地性不夠重視和了解,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創意和設計被甲方否掉,因為在客戶看來,落地性不強的方案都不是好方案。所以設計師在想方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1.執行成本是否在預算范圍內,公司能不能賺錢?

2.執行周期是不是在甲方要求的時間內?

3.是否需要甲方對接人去說服領導、或者調用很多資源,如果是,大部分客戶都不會愿意干。

4.是否符合該項目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比如絕大部分公司是不會愿意在節氣海報上投入過多,因為其價值很有限。

06.提前規劃

很少有設計師會主動做到提前規劃,而甲方則習以為常,因為他們掌握者所有項目的籌備和節奏,所以,我們常常會遇到某個項目離啟動還有幾周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客戶就已經下單給設計師做設計了,設計師一般很怕做這種項目,因為時間一多,客戶就有可能一直不定稿,修改會變得很漫長、很漫長。但站在為結果負責的角度來考量,這種做法其實是對的。

前面蔥爺提到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其中的習慣三就是:要事第一。作者把我們日常的事情分為四種類型: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而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這樣才能讓我們避免陷入到重要且緊急、緊急但不重要的泥沼中。

這就是提前規劃的好處,理想狀態下,如果我們可以提前為客戶規劃一些設計需求、想法,并主動提供給客戶,不僅會讓客戶覺得我們很專業、很主動,還可以一定程度上給公司增加很多業務需求。不過現實中執行起來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沒時間、客戶不需要、不符合客戶的戰略需求等等。

- 結語 -

學設計不僅僅是學技術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思維和認知,我們一直在向我們的同行學習,但也許向我們的甲方多學習學習更有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蔥爺

精選文章:

澳大利亞最佳新銳室內設計項目盤點

2025年品牌建設的挑戰:從保持相關性到為Z世代設計

如何打造適合居家養老的臥室

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否激勵我們以新的方式成長?

當人工智能替我們設計(并交付)時,我們還擁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