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姆·弗魯探討櫥窗展示的演變歷程,解析這個關鍵設計觸點歷久彌新的奧秘

現在談論圣誕節是否太早?確實如此。但我還是要說——特別是那些圣誕主題櫥窗。記得兒時十二月的第一個周六,穿著靜電噼啪作響的化纖外套,攥著父母汗濕的手掌,在刺骨寒風中等待櫥窗揭幕的時刻。這曾是英國家庭延續數十年的節日傳統。

倫敦的塞爾福里奇百貨、利伯提百貨,紐卡斯爾的芬威克,愛丁堡的詹納百貨,還有堪稱朝圣之地的哈羅德百貨——機械馴鹿、人造雪花、穿著晚禮服拉著獨木舟尺寸圣誕拉炮的雪人。溫暖擁擠的商店里,排隊人群蜿蜒不絕。而這一切的起點,永遠是那方神奇的櫥窗。

黃金時代的公共劇場

在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出色的櫥窗展示是英國集體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它既是公共劇場,也是立體廣告牌,能在消費者觸碰商品前就塑造情緒、定調氛圍。雖然圣誕季是巔峰時刻,但這門藝術全年都在街頭綻放。

2023年紐卡斯爾芬威克百貨《納尼亞傳奇》主題櫥窗前的小觀眾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高街危機中的堅守

但時代終究變了。每天都有"高街已死"的標題轟炸我們的眼球——數據確實觸目驚心:2024年英國約有13,500家零售店關閉(日均37家),較上年增長28%。2025年預測更糟,預計17,350家店鋪將消失,導致超20萬人失業。運營成本上漲、商業稅率與生活成本危機共同加劇了這一趨勢。

盡管1990年代那種萬人空巷的盛況難再現,仍有一群設計師在奮力守護這最后一種"免費觀賞的公共藝術形式"。視覺營銷專家莎拉·曼寧從業25年,從哈羅德百貨的實習生成長為視覺營銷課程與咨詢機構創始人。她坦言:"過去師徒制培養的專業櫥窗設計師已不復存在,現在從業者要同時掌握Photoshop、品牌設計、安裝施工甚至社交媒體運營——薪酬卻沒變。"

游客拍攝倫敦塞爾福里奇百貨的博柏利櫥窗

非零售領域的創意覺醒

曼寧發現轉機正在出現:"越來越多非零售機構開始創意運用櫥窗空間,博物館、酒店甚至辦公樓都意識到這是講述故事的絕佳載體。"這為公共領域注入了新活力。

雖然蒂芙尼、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仍占據頭條——他們的機器人草間彌生、巴黎橋復刻等裝置藝術本質是財力宣言——但曼寧注意到中小品牌正通過"氛圍銷售"找到出路。通過QR碼、熱點追蹤等技術,某客戶調整櫥窗陳列后單品銷量激增80%。長利野生動物園、倫敦塔橋禮品店等案例證明,精準的視覺營銷依然能有效引流。

本土藝術家的新舞臺

布萊頓創意機構Lucky Fox與李維斯合作時,邀請本地插畫師杰西卡·夏維爾為肯特Bluewater女裝店創作手繪壁畫。"高街品牌正在建立這種聯結,"創意總監麗貝卡·威廉姆斯指出,"消費者渴望產品背后的故事性。"

杰西卡·夏維爾為李維斯Bluewater店創作的插畫

品牌咨詢公司Formroom的創意總監艾菲·麥凱布點明關鍵:"櫥窗是吸引Z世代進店的第一觸點。出色的設計能激發拍照分享,形成線上傳播反哺線下流量的閉環。"在這個"快閃文化"盛行的時代,實體體驗正成為高街存續的生命線。

超越銷售的公共藝術

這些努力能否挽救高街?時間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品牌仍視櫥窗為值得堅守的陣地。因為當一切就緒時,櫥窗不止于銷售——它教育公眾、建立聯結、打斷庸常,將設計交到人們手中,不索求點擊,只換取駐足凝視與自發傳播。

正如麥凱布所言:"1980年代櫥窗設計的精髓在于引發情感共鳴與話題討論。隱喻、雙關、謎題、擬人等手法傳遞著大膽宣言。那種層層揭曉的儀式感,正是當代設計所缺失的。"但她也強調:"梅西百貨、塞爾福里奇創造的視覺奇跡,任何規模的品牌都能實現。"

且讓我們懷抱希望。

精選文章:

"它重新定義了汽車品牌的角色":CUPRA跨界時尚設計的顛覆之路

突破常規:MVRDV以錯動體塊打造臺北垂直拼圖住宅

Sergio Membrillas 談保持真實的藝術:插畫、演變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尋找樂趣

樂高新園區將打造全球最大樂高圖書館 采用員工主導設計理念

新銳視角:Z世代如何定義創意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