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喧囂、刺眼,卻成為2025年的設計主流。
我們似乎已經見識過所有可能的設計趨勢:極簡主義、極繁主義...或是被稱為大膽極簡主義的混合體。設計潮流層出不窮,而反設計聽起來像是一個終結所有趨勢的趨勢——它試圖撕毀過往的一切規則,至少將我們拽回1990年代。但究竟什么是反設計?它從何而來?品牌是否該采用它?
反設計的本質
Archigram的"生活城市"展覽(1963年)(圖片來源:Archigram)
這個術語看似矛盾——反對設計的設計?本質上,反設計是一種拒絕既定設計規則與規范的美學哲學,它擁抱混亂、不對稱與噪點。但別被名稱迷惑:反設計仍是設計,在表面的無序背后藏著精心的秩序。
這一概念并非新生事物。1960至1970年代,反設計最初指代歐洲建筑運動,以英國的Archigram、意大利的Archizoom和Superstudio為代表。他們反對理性主義和對設計形式的崇拜,轉而關注個體需求研究。盡管許多項目缺乏商業可行性,卻影響了后世建筑師。
"Brat"專輯的叛逆美學(圖片來源:CharliXCX.com)
如今,反設計正以混亂、實驗性甚至刻意"丑陋"的姿態滲入品牌領域。Charli XCX的《Brat》專輯視覺被視為里程碑案例,但這一趨勢遠不止于使用刺眼的綠色和廉價字體。它是對主流品牌設計中千篇一律的"完美"的反叛,追求更原始真實的表達。
Chromatix網站設計的歐文·豪告訴我們,反設計的核心在于"顛覆預期,創造一種獨特且略帶刺耳的用戶體驗,透露出漫不經心與反諷幽默"。
為何此刻興起?
《彭博商業周刊》的反設計排版實驗(圖片來源:彭博社)
反設計或許是對數字攝影(及AI圖像)過度修飾、廣告中理想化的"療愈時刻",以及全球科技初創公司偏愛的千篇一律的孟菲斯風格或"全球同質化"插畫(參見我們關于過時設計趨勢的文章)的反擊。
從網頁UI到社交媒體海報,反設計試圖掙脫設計軟件批量生產的模板枷鎖。它刻意添加瑕疵與故障效果,傳遞"這是人類創作"的信號——即便作品本身是數字化的。
阿迪達斯為Yung 96系列打造的復古網站(1996年風格)(圖片來源:阿迪達斯)
如何運用反設計?
太陽底下無新事。反設計的許多元素會喚起熟悉感,與近年興起的90年代及千禧年懷舊風潮交織。由于反設計本就反對規則與模板,其表現形式相當開放——舊雜志、90年代垃圾搖滾美學和早期網頁設計(如Geocities)都可成為靈感來源。但重點不在于懷舊,也不是為丑而丑,而是通過策略性的不完美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聯結。
嘗試以下手法:拉伸圖片、破壞版式、碰撞色彩,再調整至平衡狀態。反設計應讓觀者略感不適,卻仍清晰傳遞信息。例如網頁設計師Bryant Codes的作品(下圖)——喧囂奪目,但導航與信息傳達毫不含糊。
Bryant Codes的手繪涂鴉風格網站(圖片來源:Bryant Codes)
誰適合反設計?
反設計需與品牌目標及受眾共鳴。適合敢于打破常規的叛逆品牌,而追求精致專業形象的品牌則應避開。它天然契合青年文化品牌,但元素經調整后也可適配其他受眾。例如Snapchat通過非正式圖文平衡地觸達年輕用戶。
Snapchat的非正式視覺語言(圖片來源:Snap Inc)
反設計會持續嗎?
當迪賽(Diesel)和巴黎世家(Balenciaga)等品牌開始采用反設計,其先鋒性可能很快消褪。幾年后,如今顯得真實的粗糙美學或將成為新的陳詞濫調,屆時可能需要更激進的形式——甚至回歸精致視覺。
但反設計亦可置于當前"去修飾化"趨勢中理解:從模仿膠片或早期數碼相機的粗糲攝影(避免"AI感"),到Wilkinson Sword女士剃刀廣告中真實展現體毛的誠實表達。至少,這種哲學轉變的部分內核或將長存。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