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一個小實驗開始:閉上眼睛想象"牙膏"這個詞。
如果沒猜錯,您腦海中浮現的很可能是高露潔的某個形象——即便不是該品牌本身,也必定是與之相似的色彩、形狀或包裝。
這絕非偶然,而是傳統品牌數十年市場主導的結果,它們不僅占領市場份額,更壟斷了我們對整個品類的認知:
創可貼?邦迪
碳酸飲料?可口可樂
復印?施樂
記號筆?銳意

在20世紀,挑戰者品牌若想分得市場,唯有采取"快速模仿"策略。但2025年的游戲規則已然改變——當消費行為從功能導向轉變為個性表達,當產品成為個人品味甚至價值觀的標尺,消費者購買的早已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品牌敘事。
可悲的是,大多數品牌仍在用數據驅動的營銷思維講述乏味故事,卻不知答案恰恰藏在資本家最不屑的領域:
藝術。

品牌與藝術:一部悠久的商業共生史

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1484-1486),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

在品牌成為一門"科學"之前,它本質上是種藝術實踐。文藝復興時期,美第奇家族資助藝術絕非單純出于審美追求,而是權力塑造與遺產經營。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天頂畫、波提切利的《維納斯》,這些杰作實則是金主們的品牌建設工具(遠比當下LinkedIn那些尷尬的"個人品牌"帖子高明得多)。

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的招貼畫不僅推銷酒館與苦艾酒,更定義了整個時代的文化氣質。法國香檳品牌借鑒藝術運動塑造奢侈基因,絕對伏特加與安迪·沃霍爾、凱斯·哈林的合作將酒瓶變為文化符號——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真理:當品牌與藝術結盟,它便超越了商業范疇,升華為一種文化運動。

像藝術家而非分析師那樣構建品牌

新興品牌常將視覺識別系統視為產品開發后的補丁工程,但在故事先于產品的時代,品牌建設本身就是核心產品。法國時裝品牌Jacquemus的崛起便是明證:創始人西蒙·波特· Jacquemus將品牌作為個人藝術表達的延伸,融合普羅旺斯鄉愁與超現實主義美學,最終打造出無需logo即可被識別的視覺體系。

品牌構建的本質是世界觀搭建——通過明確的視覺規范(標志、字體、色彩、圖標)與敘事調性,在早期奠定文化基因。這種藝術化的系統性思考,能讓品牌突破品類限制,占據獨特心智位置。

與藝術家共創,而非單純雇傭網紅

influencer營銷帶來流量,藝術合作則創造文化崇敬。新興品牌固然需要增長,但必須撥出預算超越交易性推廣,轉向共生創作:

與新興插畫師、數字藝術家、音樂人深度合作

放棄控制欲,給予藝術家充分創作自由

通過藝術家的獨特視角,發現品牌敘事的新維度

"最高級的營銷讓人感覺是場值得參與的藝術運動" —— Virgil Abloh

正如香奈兒與達利的合作將香水瓶變為藝術品,當代品牌需要藝術家來打破創始人有限的認知邊界。

培育社群而非積累用戶

平庸品牌經營受眾,卓越品牌引領運動。二者的區別在于:

受眾被動接收信息,社群主動參與創造

Glossier讓用戶生成內容反哺品牌美學

Aime Leon Dore每季發布都像邀請函,帶人潛入紐約創意地下文化

構建真實社群的三要素:

線上線下體驗:藝術家快閃店、現場創作會、沉浸式品牌活動

編輯型敘事:品牌宣言、視覺幕后、神話體系構建

用戶共創機制:限量系列征集粉絲作品、開放產品再創作

終極目標:成為亞文化符號

當品牌超越商業范疇,進化為文化符號:

耐克是運動精神代名詞

蘋果代表特定生活哲學

Supreme構建了街頭文化經濟體系

這種蛻變絕非偶然,而是藝術先行,商業隨后的戰略成果。2025年,那些從創立之初就注入藝術基因的品牌——通過視覺敘事、文化共振與深度社群運營——不僅將在競爭中勝出,更將重新定義行業規則。

因為未來,懂得向藝術家借力的品牌,不止會賣得更好——它們將真正影響時代。

精選文章:

現代工業風室內設計:功能與美學的完美融合

字體心理學:如何用字體設計塑造品牌認知

建筑中的人工智能——協作共創的未來

Etsy推出AI驅動的發現體驗 揭示六大新興消費趨勢

ChatGPT 用戶正在使用圖像生成工具將寵物變成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