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的又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逆行人生》,最近引發了熱議。

《逆行人生》聚焦了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外賣騎手,這部電影也是每一個在生活困境中負重前行的普通人的寫照。

空間

電影《逆行人生》海報(圖源:豆瓣)

同濟大學畢業的高志壘,原本是個程序員,卻在人到中年之時被裁員,于是他“脫下長衫”,成為一名外賣騎手。

高志壘本來以為,自己作為大廠精英去送外賣,簡直是降維打擊,真干了這行才知道,自己也被困在了算法里。

“您有新的訂單了”“您的訂單即將超時”“您的訂單已被用戶取消”……這一聲聲系統的催促,讓電影院里的觀眾們聽了都覺得頭皮發麻。

電影《逆行人生》海報(圖源:豆瓣)

當年有一個引發全網熱議的文章《困在系統里的外賣騎手》,說外賣平臺不斷壓縮配送時間,不斷試探騎手們的極限。

其實,外賣騎手們不僅被困在時間里,也被困在空間里。他們除了奔跑在路上,沒有自己的空間,在偌大的城市里,竟找不到容身之地。

等餐的騎手們扎堆聚集在餐飲店門口,占用城市步行空間,忍受酷暑與嚴寒。

在配送的過程中,他們也難免遭遇歧視,一些高檔小區和商場禁止外賣員進入。

電影《逆行人生》劇照(圖源:豆瓣)

外賣騎手們并不是系統里的數據,他們是一個個為了生活而努力奔跑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除了外賣騎手,城市中還有快遞配送員、網約車司機、保潔人員等戶外勞動者,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卻被主流歧視,被生活驅趕。

難道不應該將他們的需求,納入現有的空間規劃中來嗎?

01

我們的城市,有多少可以為戶外勞動者遮風擋雨的空間?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比如在設計餐飲空間的時候,能否提前劃分出特定的等餐區域?城市中能否設置一些專門供外賣騎手停靠電動車的空間?社區中能否留出可以遮風擋雨的公共空間?

電影《逆行人生》劇照(圖源:豆瓣)

好在,今天的城市設計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

電影《逆行人生》的拍攝地點,就在一個真實的外賣“愛心驛站”的隔壁。

電影《逆行人生》劇照(圖源:豆瓣)

這些“愛心驛站”中,有冰箱、桌椅、微波爐、醫藥箱等設施,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戶外工作者可以在這里喝口水,歇一歇,緩解一下疲勞。

上海青浦區的愛心驛站(圖源:文明青浦)

初心驛·萬象黨群服務站位于上海虹橋鎮,在大型商場前的綠地里安放了一個亭子形狀的公共建筑,外形俏皮,屋頂外挑有3~4米,廊下布置了長凳,外賣騎手們可以在這里停靠休息。

初心驛·萬象黨群服務站(圖源: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攝影:楊敏)

蘇州河武寧路橋下驛站,被設計成了兩個細長的空間——路南緊貼防汛墻和橋墩,是衛生間和24小時服務設施,路北順應護坡,改造為一個開放的階梯式空間,可有多種使用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間,橋下驛站有段時間成了維系城市運轉的快遞、外賣騎手們的露宿營地。

蘇州河武寧路橋下驛站(圖源:Archdaily,攝影:楊敏)

上海華東師大一村小區入口,加設了一個空間,白色鋁板經過兩三次折轉,外形像一把曲尺,為進出的居民、快遞外賣員、上班族等,提供了一處可以稍事休息的溫馨場所。

上海華東師大一村小區入口微更新(圖源:上海中森止境設計工作室,攝影:陳旸)

大型公共建筑,也可以為戶外工作者們遮風擋雨。建筑師李虎設計的深圳坪山大劇院,就是一個這樣的案例。

坪山作為距深圳市中心較遠的工業區,平時是工人的聚集地,如果劇院只服務于城市中少數能進劇院的人,那么就與普惠性原則相悖了。坪山大劇院設計有一個環繞建筑的公共空間,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劇院外圍的城市廣場,可以從臺階上到屋頂,甚至有一條路可以進入室內。這就是建筑設計傳遞給每一個普通人的善意。

坪山大劇院(圖源:OPEN建筑事務所,攝影:onathan Leijonhufvud)

坪山大劇院市民廣場(圖源:OPEN建筑事務所,攝影:onathan Leijonhufvud)

02

溫暖的設計,只需要一個微小的改變

有同理心的設計可能并不需要花很多錢,搞得很復雜,關鍵在于是不是有心,能否洞察到人們的需求。

貴州貴陽新開通的252路“惠農專線”公交車,便為每天要出來賣菜的村民們做了貼心的改造,車上裝了貨架,爺爺奶奶們上車后會把菜筐放在貨架和座位上,然后席地而坐。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改變,便能服務到更多的人。

“惠農專線”(圖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從2022年1月起,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英文縮寫為MTA)開始在市區7條公交線路上的140輛公交車上進行試點,在不影響公交車上輪椅使用區域的前提下對公交車進行改造,要么拆除后門旁邊的一個座位,要么使用翻轉式座椅,騰出部分車上空間供嬰兒車停放,這大大方便了帶孩子出行的媽媽們。

紐約可以停放嬰兒車的公交車(圖源:MTA)

韓國地鐵的最新設計,則將傳統的“面對面”座椅,改成了“背靠背”的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變態”進行偷窺或偷拍,讓女性在乘坐地鐵的時候更加安心。

除了地鐵的座椅換了位置,兩側窗戶下方還設置了靠墊,這個設計提高了沒有座位的乘客的乘車舒適度,也讓小朋友和矮個子的乘客可以用手扶著這里。

韓國地鐵(圖源:小紅書博主@Cheese是只狗)

如果設計能夠洞察到弱勢群體最隱秘的需求,那么無論它多么微小,都能展現人性中的溫情,這才是終極的設計之美。

03

如何設計一座有愛的城市?

怎樣的城市才是有愛的?從來不是城市中的精英所決定的。

很多設計師都有一種“超級英雄”的情結,覺得自己可以拯救別人。但是這個社會還存在眾多平凡的人,當我們探討城市規劃、空間設計的時候,應該傾聽這個龐大群體的意見。

(圖源:pixabay)

建筑師何志森幾乎每天都會經過菜市場、城中村、垃圾站、地鐵口、橋底下、街心公園,他每天用手機記錄下各類人群使用這些空間的方式。他相信,設計的起點一定是人的需求,然后才是技術,他相信他所記錄的日常,最終都會轉化為設計的靈感。于是他帶著他的學生走上街頭,為賣冰糖葫蘆的阿姨改造了一個帶廁所的攤車,為城中村的盲人設計了他們能“看”懂的地圖,為露宿街頭的人改善空間……

(圖源:unsplash)

有一個法國建筑師在非洲,看到非洲婦女們都用最原始的方式從井里打水背回家,他決定幫每家每戶設計水龍頭。但非洲婦女們上街游行反對這個決定,因為她們所有的日常交流,談八卦、傾訴情感、吐槽老公……全都是在水井旁發生的,這是她們唯一的情感交流空間,不能被剝奪。

(圖源:https://watercharity.com/sandu-district-water-project-gambia)

建筑師馬巖松也講過一個類似的例子,前幾年北京老城區胡同里整治“拆墻打洞”引來諸多爭議,很多精英人士認為這樣做不對,把洞堵上胡同就沒有活力了,但很多胡同里的居民卻說,他們想要安靜一點,他們是支持政府的。在馬巖松看來,城市建設中有一些“知識分子”,他們常在沒有參與到具體社區生活的情況下發表意見,這是很不合理的現象。

(圖源:unsplash)

一座“有愛”的城市的基礎,是完善、包容、合理的公共設施。如果更多的普通人能參與進來,表達他們的真正需求,那么城市才會是所有人的城市。城市設計者應用飽含人情味的手筆,融化鋼筋水泥的冰冷叢林。

結語

電影《逆行人生》劇照(圖源:豆瓣)

我們無法阻止科技的進步和效率的提升,作為城市的設計者,只能用關懷去適應變化,為在外面奔波的人,創造更好的城市環境。

也呼吁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能參與到對城市空間的思索和建議當中,勇敢發聲,說出你的需求。

如果每個人都投入一點努力,那么我們的城市將會更美好一些。

希望每一個努力奔跑的人,都能被看見、被尊重。

參考資料

《外賣騎手:除了時間,誰來關注他們的空間問題?| 建筑精雜談》(公眾號“一只建筑精”,作者:尤加利葉丶)

《何志森:城市跟蹤者》(一席演講)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贊成還是反對?設計專家對巴黎2024奧運會品牌的評價

時尚:2024 年秋冬系列的標志性造型和趨勢

未來主義建筑典范:令人眼花繚亂的結構勾勒出未來景象

看到卻吃不到,這是在挑戰水果渲染天花板?

垂涎三尺!瑞典食品連鎖店 Dirty Vegan 的品牌設計充滿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