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和自主代理正在重新定義創作者經濟,這已不是什么秘密。生成式AI能夠促進發散性思維,挑戰專家偏見,激發內在創造力,協助創意評估與優化,還能促進用戶之間以及與AI的協作。
盡管AI能讓內容生產更快、更普及,但它是否會讓人類的創造力變得過時?根據我的經驗,AI更像是在重塑行業格局——引入新的工具、工作流程和守門人——并重組創意工作的方式。這一轉變雖然潛力巨大,但也暴露了AI目前服務創意行業的局限性。
問題所在:AI為何仍無法滿足創作者需求
盡管有預測稱生成式AI可以增強或自動化多達40%的工作時間,但AI代理并不完美。內容創作者測試了市場上最流行的工具——從ChatGPT到Midjourney,從CapCut到ElevenLabs。雖然這些工具確實提高了效率,但也暴露了影響創意工作質量、安全性和獨立性的系統性缺陷。
1. 缺乏定制化
專有AI模型往往像黑匣子一樣運作。它們缺乏微調能力,創作者很難讓AI學習自己的語言風格、文化和語言細微差別,以及內容消費偏好。這導致輸出內容標準化,常常無法滿足特定受眾的需求。想象一下埃及的喜劇YouTuber或哈薩克斯坦的美妝博主——現成的AI根本無法匹配他們真實的風格。
2. 數據隱私與創意所有權
創作者越來越意識到他們的內容如何被用于訓練AI模型。一旦上傳,創作者的聲音、腳本或風格可能會被輸入生成系統,且沒有適當的歸屬——AI可能會在未經同意或控制的情況下“借用”他們的創意作品。這不僅不道德,還會破壞整個數字生態系統的信任,在最壞的情況下,還會加劇知識產權問題。
3. 集成有限
即使是最先進的AI模型,也很少能直接集成到創作者使用的網站、應用或工作流程中。將AI融入創作者的工作流程——從策劃到發布——仍然需要技術變通。這一障礙減緩了采用速度,尤其是對資源有限的獨立創作者和小團隊而言,定制化內容流水線更難構建。
AI內容工廠:速度成為新的規模標準
盡管存在成長陣痛,但AI正在提升內容生產速度。我們正在見證AI驅動的“內容流水線”的崛起,從構思到編輯的完整流程被壓縮到幾小時而非幾天。
例如,元數據生成是我們創作者網絡中最廣泛采用的用例之一。根據Yoola的數據:
60%的創作者使用VidIQ生成元數據,包括標題優化和標簽建議;
15%使用ChatGPT起草描述或頭腦風暴內容角度;
5%使用MidJourney制作縮略圖或視覺預覽——但由于提示詞復雜,這仍屬于高級用例。
AI工具還增強了后期制作。超過90%的客戶使用CapCut或Adobe Premiere等編輯工具,其中15%會利用內置的AI功能,如自動字幕、垂直視頻裁剪和音樂同步。ElevenLabs和HiGen等本地化工具幫助創作者高效發布多語言內容,無需完整的翻譯團隊即可擴大覆蓋范圍。
然而,最成功的用例是混合模式——人類定義基調,AI負責擴展。
權力中介:AI如何催生新守門人
正如YouTube或TikTok等平臺成為內容分發的基礎設施一樣,AI層可能很快將介入整個創作過程。我們已經看到AI原生平臺和機構崛起,提供“自動化內容”規模化服務。但這也意味著創作者可能失去對內容生成、分發或變現方式的可見性。
這一轉變與早期平臺時代如出一轍:創作者獲得了巨大的覆蓋范圍,但失去了所有權和透明度。除非創作者仍處于這些系統的核心,否則我們可能會在AI時代重蹈覆轍。
解決方案是什么?適應并面向未來招聘。盡管“AI將取代你的工作”的口號不斷登上頭條并引發擔憂,但實際上,我們看到AI正在推動創意行業催生新的“權力中介”層。以下職位的需求正在增加:
AI內容策展人——負責審查、微調和批準AI生成的內容,確保品牌聲音一致性;
提示詞主管——負責協調大語言模型和視覺模型,并設計指導模型輸出的指令;
AI工作流設計師——構建結合人類輸入和AI生成的內容流水線。
這些角色正迅速成為媒體活動、社交內容和品牌故事執行的核心。盡管部分制作崗位會被取代或重組,但其他崗位將進化以利用這些新能力。可以將他們視為創意指揮家——管理復雜的人機關系,引導AI而不讓其失控。
這種人機協作模式已展現出潛力。在最近的活動中,我們測試了一種混合流水線:人類策略師負責構思,AI工具負責生成可視化內容,最后由人類編輯添加文化特色和故事深度。結果如何?更快的交付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受眾參與度。
創意指南針:未來是開放的
那么,這一切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尤其是許多AI平臺仍像“黑匣子”一樣運作,文化背景的適配性仍在挑戰AI在創作者經濟中的普及。
一個答案是開源替代方案的迅速崛起。中國AI公司深度求索最近發布了開源的R1推理模型,支持更定制化、透明和本地化的AI工具。阿里巴巴緊隨其后,開源了Wan 2.1套件,用于圖像和視頻生成。
這些發展對歐洲、中東、非洲和中亞等地區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地區的創作者處于硅谷文化框架之外。借助開源模型,創作者和開發者可以構建反映地區口味、語言和受眾需求的工具,而不僅僅是西方規范。
另一個答案是相互調整。創作者必須適應一個現實:人類制作與AI生成內容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例如,通用橫幅廣告或模板化視頻可能很快完全自動化。
然而,需要文化細微差別、情感智慧和上下文深度的任務——如故事板設計、視覺風格、受眾互動——仍需要人情味。即使AI進化為能夠根據文本摘要組裝完整視頻片段的多模態代理,最終的創意決策權仍必須掌握在人類手中。
機器可以生成無限變體,但只有人類能選擇真正重要的版本。未來十年最具影響力的內容不會完全由AI或人類制作,而是誕生于兩者的交匯處——創意與發散相遇,愿景與速度碰撞。
最終的贏家不會是那些抗拒AI的人,而是那些掌握AI的人——迅速、道德且堅定不移地秉持人類目標。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