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O公司尼古拉·布勒伊探討AI先行企業如何在喧囂市場中構建品牌身份

人工智能已迅速成為科技界最炙手可熱的話題。初創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資本瘋狂涌入,從微軟到財務軟件,所有平臺都標榜自己"由AI驅動"。

這種一窩蜂的跟風導致大多數品牌陷入同質化競爭——這不僅是市場飽和,更是一場"千篇一律"的危機。

必須承認,AI品牌塑造本就困難重重:技術復雜抽象且迭代迅速,解釋清楚已屬不易,實現差異化更是難上加難。

許多企業仍沉溺于陳詞濫調:神秘主義的視覺符號、科幻電影般的隱喻、空洞無物的宏大承諾。但要讓AI從獵奇玩具蛻變為實用工具,品牌必須突破窠臼。

通過與谷歌Gemini、微軟Copilot、Faculty、Brainly等領域重要玩家的合作,我們發現成功的AI品牌不只推銷技術,更擅長將其轉化——人性化呈現、實證價值,最終讓人產生使用欲望。

AI的美學困境

盡管技術層創新爆發,多數AI品牌仍停留在表面功夫。它們空談"顛覆工作方式"或"開啟未來",卻鮮少展示具體方法。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夢幻漸變色調與懸浮幾何圖形,這種缺乏實質的視覺語言難以建立真正信任。如此泛濫的視覺同質化現象,甚至催生了專有名詞——"AI洗白"(AI-washing)。

癥結在于:多數企業執著于技術原理而非實際效用,強調架構而非成果,沉迷術語忽視收益。在這個本就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這種做法只會加劇用戶疑慮。

優秀品牌則反其道而行。以Perplexity.ai為例:它不將自己神化為先知,而是突出清晰透明的產品邏輯,將文獻引用置于醒目位置。中國開源大模型實驗室深度求索(DeepSeek)同樣另辟蹊徑,以去巨頭化的姿態提供強大模型。這些品牌都以清晰、自信、目標明確的表達脫穎而出。

警惕AI身份陷阱

最常見誤區是企業將整個業務生硬轉型為AI概念。工作流工具搖身變為"AI驅動平臺",客戶管理系統包裝成"促進人際連接的AI"。這種轉變往往稀釋了企業原有的核心競爭力。

AI可以是變革性技術層,但絕非獨立戰略。尤其在技術即將成為標配的背景下,圍繞AI重塑品牌絕非明智之舉。

另一個陷阱是將AI神秘化。當今用戶拒絕接受"黑箱"操作——尤其在醫療、金融等關鍵領域。依靠模糊性和神秘主義的品牌終將被淘汰。

我們還目睹不少品牌盲目追逐熱點卻未解決實際問題。為AI而AI只會增加使用障礙。在與Brainly合作時,我們協助其將敘事從熱詞堆砌轉向更具同理心的表達,將AI定位為學習伙伴而非噱頭。

信任設計學

當AI滲透至生活敏感領域時,人們對透明度、倫理和問責制的需求與日俱增。用戶需要知曉數據如何處理、潛在偏見何在、系統代其做出哪些決策。信任已非加分項,而是必需品。

頂尖品牌會主動化解這些顧慮。如微軟Copilot將"AI應賦能而非侵擾"作為核心理念,使信任與隱私成為品牌信息中樞。

隨著人們意識到AI系統的巨大資源消耗,環境影響正成為新焦點。品牌需要通過公布能耗數據或設定環保目標來應對,這種倫理對齊不僅是公關策略,更是贏得長期忠誠的競爭優勢。

塑造未來形態

AI的下一階段已然到來。當GPT-4、Gemini等基礎模型成為基礎設施,競爭焦點正轉向應用層。

最具前景的新產品是圍繞高價值場景構建的AI原生體驗:法律文書、心理治療、購物決策甚至情感關系。這些并非簡單添加AI功能的工具,而是基于AI可能性重構的服務。

更具變革性的是代理型AI(Agentic AI)——不僅能響應指令,更能主動代勞。設想AI旅行管家或預判需求的合規審查員,這類體驗極具個性、復雜且牽動情緒。

在此,品牌建設遠不止于視覺標識或語言風格,更需將信任機制、人格特質、長期關系設計植入每個交互環節。

當產品同質化不可避免時,品牌將成為關鍵差異點。它推動采用、建立信任、培養忠誠。頂尖AI品牌會優先選擇:清晰而非復雜,以人為本的價值而非新奇感,可信度而非潮流感。

隨著AI進化,最終勝出的不會是最喧囂的品牌,而是那些人們真正愿意相伴的品牌——實用、直觀、充滿人性溫度的品牌。

OpenAI以65億美元收購喬尼·艾維(Jony Ive)AI硬件初創公司的新聞極具啟示性。這筆交易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更在于產品中注入的愿景、體驗設計和品牌思考。當硬件、軟件與品牌的界限持續模糊,AI的身份將不僅由其功能定義,更由與之共處的體驗塑造。

精選文章:

沉浸式展覽《紋路之道》:在香港以數字科技重塑傳統紡織品

如何在 ChatGPT 中使用 DALL·E 3:完整指南

人工智能會引發一場認知革命,最終導致平庸與趨同嗎?

透明設計:透視材料如何重塑建筑與產品設計

網頁設計的消亡:為什么網站很快就會自動設計